生鲜电商发展需要标准化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热,传统行业纷纷试水转型。以新鲜蔬菜瓜果、肉类和海产品也提上了转型日程。然而生鲜产品不同于电商所销售的电子产品、日用品或加工零售,生鲜产品因其保质期短、易耗损、易变质、采购程序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对电商平台运营中的货源、配送、售后等环节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鲜电商发展需要标准化(图1)

  公开信息显示,在生鲜电商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多名“队员”在经历短暂辉煌之后悄然消亡。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优质的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产品品质不稳定、甚至以次充好的现象令人担忧,只有做到更高标准,才能够留住消费者,实现行业良性发展。”所以生鲜电商在当下发展,最首要的便是推动生鲜零售的标准化。

  目前生鲜行业的现状是零售品质不稳定,消费者逐渐对生鲜电商失去信心,生鲜零售的标准缺失是目前生鲜电商发展的最大瓶颈。同一款产品,今天买到的是甜的,明天就是酸的,大小、口感、品质都不稳定,就很难留住消费者。不过这种情况也并非今天才出现,我国长期以来对农产品标准就不确定,然而要想推动生鲜零售的标准化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慢慢来。可以借鉴国外生鲜零售分级与标准化经验。

  1.美国和欧盟:

  农业部门和行业协会制定标准对生鲜零售测评分级

  在美国和欧盟,农业部门均可提供零售质量标准的检测与分级服务,从消费者的角度,根据生鲜零售的内部和外部特征进行测评分级,并授予相应级别的产品标签。

  在美国,农产品收获后、销售前,可以由各地销售中心进行生鲜零售分级定价、质量检测,并进行包装处理。而在欧盟,政府也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为农产品进行包装、质检、转运提供一切便利,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调动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同时,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大都通过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来推广实施农产品标准。农产品行业协会职能就是制定自己经营的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并根据标准来确定销售价格,美国的许多农产品标准就是由各种协会提议,经美国农业部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应的。

  2.日本:

  生鲜平台和农业协会共同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

  日本生鲜产品O2O企业Oisix 与日本国内1000余家农户签订契约,农户向该销售平台只提供有机栽培或低农药栽培的农产品。在该网购平台上,销售的每一件商品都会详细地标注零售的名称、净含量、原产地以及种植者的姓名及相关零售标准信息

  在日本,也是依靠农产品产销组织化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各类农业协会受到高度重视。涉农组织为有限土地资源的精耕细作提供保障,对个体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生产指导,保障了农产品的品质,农产品单产和总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通过“订单”形式,由合作组织制定农产品生产计划,组织农户按标准生产,建立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并对农产品统一进行质量检测、归类筛选、分级包装、打印条码,然后统一储藏、运输、配送和销售。

  只有主动实施农业标准,稳定了农产品质量,才能提高农产品品牌形象和竞争力。如果未来生鲜电商不能解决生鲜产品标准化问题,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加剧,生鲜电商前路渺茫。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