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意识觉醒的小镇青年,能成为流量万金油吗?

2.png

  小镇青年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画像被广泛提起的时候,互联网市场的许多行业正在悄无声息渗透到他们中间,诸如电商、短视频、直播、社交app等。

  对于小镇青年的定义范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指三四线城市及以下的90后群体,有指三线城市及以下的18—26岁青年人群。

  但无论哪种范围,都指向同一个新的发现,那就是小镇青年作为新兴的互联网消费群体,他们的购买力正在慢慢崛起。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小镇青年人口规模约为1.12亿人,同时,这个群体也成为大众化阅读平台的增量市场。

  其实不仅是移动阅读平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日益下沉和渗透,小镇青年也成为许多互联网行业新的增量市场。这个群体正在用自己强大的购买力,撬动一个更大的商业蓝图。

  小镇青年消费能力的崛起

  小镇青年的消费能力可见一斑。

  之所以让人开始产生这种观念,原因之一,要回到2017年电影《战狼二》的火爆上。来自猫眼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四线城市对该部电影的贡献占比达到了46%。

  这一数据的公布也使人们意识到,小镇青年这个原本“低调”的存在,有着接近一二线城市的电影消费能力,愿意付出时间与金钱为娱乐买单。同样的案例,还表现在电影《前任3》上,该电影的观影主力就是来自小镇的青年小姐姐们。

  更加证明小镇青年购买力上升的,是以社交电商起家的电商新星拼多多的崛起。数据显示,有别于京东与淘宝的用户结构占比,拼多多的用户占比中,处于三线以下城市的超过了六成。这些处于“五环外”的人群,成为推动其上市的主力军。

  从这方面也可以说明,虽然整体收入比不上一二线城市,但小镇青年同样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

  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人们苦于流量红利已经被巨头瓜分殆尽的同时,巨头也在操心自己往后的用户增量该从何处挖掘。而身为互联网行业的先行者,巨头们也不是没有意识到小镇青年潜藏的强大消费能力。

  就如在去年,京东联手联想,为小镇青年打造颜值与性能兼具的专属台式电脑;另有数据显示,过去一财年,淘宝新增的超1亿年度活跃消费者中,高达77%来自三四线城市及乡村地区。

  种种迹象都表明,作为新兴的互联网消费者,小镇青年身上所潜藏的消费能力,正在得到满足与释放。

  而小镇青年作为新兴的互联网消费群体,自然而然,不仅互联网巨头不会放过,就连后来者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这块“肥肉”从眼前溜走。

  实践证明,小镇青年在泛娱乐等app平台上,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近期快手大数据联合《中国青年报》等推出的《2019小镇青年报告》就显示,快手共有约2.3亿小镇青年,并且在过去的一年,在快手上发布了超过28亿条短视频。

  快手上有2.3亿的小镇青年,这一数字虽然与前面提到的1.12亿人有出入,但也暗示着,小镇青年这个群体的画像,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见解。我们唯一需要注意到的是,这个群体的规模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大。而隐藏在小镇青年中间的商机,可能要大得多。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近两年来人们开始流行这么一句话:得小镇青年者得天下。

  因为不论是拼多多还是快手,甚至是其他用户主力军处在下沉市场的移动app,都从小镇青年身上尝到了不小的甜头。

  商业标签被赋予的背后,是小镇青年消费意识的觉醒

  小镇青年之所以被赋予标签,要基于他们的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一般而言,相对一二线城市,小镇青年没有那么大的房贷压力,虽说收入可能比不上一二线,但生活成本也不高,工作压力相对不大,并且有着充足的时间沉浸在互联网。种种这些特性,也间接也促成了小镇青年的购买力,与花费在互联网其他渠道上的“娱乐力”。

  当拼多多、快手等app收割一大片小镇青年用户的时候,这个群体才真正作为一个互联网用户群,被放到重要的研究位置。也就是说,小镇青年的流量红利,是在这些下沉app崛起之后才被发现的,这是一块已经被开挖并且有成功之鉴的新兴市场。

  那么,既然已经有前人成功将商业模式打入小镇青年中间,是不是意味着,小镇青年这场流量争夺战,还没开始就似乎意味着已经结束?

  非也。小镇青年之所以被互联网先行者与后来者垂涎三尺,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一来,大城市青年的消费市场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小镇青年作为一个新引入的商业概念,其流量红利刚刚被发掘出来。二来,小镇青年的商业市场虽然已经被开挖了一部分,但基于这个群体的庞大与整体市场渗透率的低下,表明这个群体甚至群体所在的地区,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机会。

  于是在当下,当我们在谈论小镇青年的时候,并不仅仅是研究他们身上的个性,而是在讨论一个巨大的商业机遇。

  而实际上,不仅是移动互联网app开始瞄准小镇青年市场,就连智能手机厂商,也早就盯住了这块香饽饽。

  针对一二线城市竞争激烈这一特性,国内大范围铺设线下门店的OPPO和VIVO两大手机厂商,早就盯紧了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并将其作为战略重点。并且在品牌的用户画像中,两者的用户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比均达到90%以上。凭借OV两家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高渗透率,也足以说明小镇青年对智能硬件的消费需求正在逐步被释放。

  这些年,互联网大行其道,电商下沉、消费升级概念大兴,都离不开对用户特性的深入挖掘,近几年来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小镇青年亦是如此。

  正是有了生活水平的步步提升,才得以将小镇青年这一原本与大城市生活割裂开来的群体,有了充分释放个性的机遇,也走到了大众眼前。

  小镇青年虽然潜力巨大,但不可过度标签化

  既然小镇青年有着如此高的消费潜力,那么留给创业者的机遇在哪里?

  据研究,小镇青年有着自己的个性要求,尤其对现金奖励、社交推荐、打发时间等较为敏感。

  这就意味着,创业者从这些方面入手,能够击中小镇青年身上的“痒点”,并且已经有大量创业者从中付诸了实践。

  所以,不能说市场份额被各路巨头瓜分,后来者就没有机会了,关键看怎么利用这一特性,以及如何结合市场特性对症下药,推出合适的商业模式打入小镇青年内部。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误区。当一个人被打上了标签之后,这个人的行为,似乎就代表了标签内的所有人,是这个群体的缩影。小镇青年虽说与一二线城市青年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但绝不可将其与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观念割裂开来。

  一个现象是,伴随着互联网以及科技的发展,小镇青年所能获取的信息,其实正在向一二线城市靠拢。再如实体零售业上,实际上身处家乡的小镇青年,其所能享受到的产品丰富程度,几乎可以与一二线城市媲美。

  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小镇青年对于消费大趋势的认知,其实与一二线城市无异,也就不用特意需要将他们区别对待。

  再者,如果单纯根据报告上调查得来的数据,就轻易给小镇青年下定义,这将是致命的。小镇青年作为一个泛群体,并不能单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实际上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小镇青年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与一二线城市青年正在走向趋同。

  他们也追求层次更高级的消费,他们中的部分人也在大城市打拼,他们也接受着一二线城市同样的消费观与生活观念。这个群体并未落后于时代,而是在时代的机遇下,以较快的速度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走出属于自己的时代特色。

  而当我们习惯于用一个固化标签去衡量一群人,不仅是思维狭隘的表现,严重的还会造成对趋势把控的局限性。

  放在今天,小镇青年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代表一种消费能力正在崛起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正在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带动其所处地区的零售业等行业渐渐向大城市靠拢。

  而对创业者而言,如何去定义这个群体,并且抓住他们的消费痛点,就成为了市场扩张的必要课题。只有把握住小镇青年的真正需要,成功打入其内部,到最后才能说,谁真正拥有了小镇青年,谁就相当于拥有了“天下”。

  处在大城市周边的小镇青年到底是一座巨大的金矿,还是埋葬企业尸体的火葬场,时间终将给出该有的答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