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电商趋势浅析,社交电商崛起

  2018年对于绝大部分卖家都是“煎熬”的,不管是做线上还是线下,没有哪一年能比之更为艰难,都能感受2018的特殊之处。大环境下“贸易战”如火如荼,国内电商法、电商税正式实施,市场多方交火,为难了中小卖家。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迅速崛起。此前淘宝、天猫、京东、网易考拉等平台还算处于一个体系下运转。拼多多、云集等却是将重点集火于“社交”。

2020年电商趋势浅析,社交电商崛起(图1)

  新零售各方站队,演变为巨头争霸。沃尔玛、永辉、家乐福等入腾讯阵营,大润发、三江、新华都、银泰等入阿里阵营。主流观点认为:新零售“新”在线上线下结合,大数据、智能物流、人工智能为依托。促进传统商超转型的同时,给传统电商带来了压力。

  “社区团购”悄然井喷,新开赛道巨头纷纷布局。18年下半年,S2B2C模式跑到了风口处,融资额高达40亿。

  跨境电商加速洗牌,竞争持续加剧。国内卖家再度涌入,国际玩家(印度、东南亚)参与市场角逐。

  ......

  互联网前两年积累下的矛盾、发展趋势统统选择在这一年爆发或高速扩张,用户则在此时具备了高度选择权,获客成本也在不断加剧。“隔行抢劫”正在不断上演,你都不清楚你的目标用户被谁抢走了,国际卖家?线下商超?自媒体人?还是别的渠道?

  讲这么多不是为了“唱衰”电商,由18年天猫双十一就看出国内电商发展趋势。2018年双11天猫的销售额突破了2135亿;在24小时内,天猫的物流订单超过了10亿;210个品牌成交额过亿。这份答卷,足以打疼“唱衰论”者。现如今网购不再仅是年轻人的常态,已经转变为国人的消费习惯。

  根据18年的各项事件,来分析下2019年的电商趋势浅析:

  1、回归本质,追逐硬实力

  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国家出台法律,规范行业秩序。对于整个电商行业一定会迎来动荡,或许现阶段未曾看见什么成效,但“电商法”给各位卖家划出个“度”,令行禁止不可逾越。

  常规情况下,中小卖家与头部卖家竞争中,处于天然劣势地位,只能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一些违规操作来弥补两者间的差距,而法律的出台也使得违规操作成本加剧。这些“小道”并不是长久之计,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质,而那些痴迷于剑走偏锋的卖家,也将逐渐被淘汰。

  而随着产品信息越来越透明,电商平台增加,用户在消费的同时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耐心却越来越差(产品过多,时间成本),这也致使那些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商家才能脱颖而出。至于什么是产品核心竞争力,一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差不多可以全全囊括。只有那些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不会被大浪淘去。

  2、平台内容化,打造店铺风格

  这两年流量红利消失殆尽,各大平台相互侵略抢夺流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个类目竞争十分激烈,推广费用随之拔高。这样的情况下,“平台内容化”成了平台角力之地。以淘宝为例,主屏的“淘宝头条、有好货、淘宝直播、哇哦视频、猜你喜欢”、“微淘”、单品页面的“好物点评”等等纷纷在“内容”上发力,而官方直言将在内容领域加大投入。于平台内商家而言,不仅要做到维护私域流量池,更是需要在涉足内容,抢夺、开拓公域新流量。

  电商内容的升级其实也是基于消费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内心需求变化而变化。消费升级的今天,传统的电商货架购物模式,已经不能对用户的购买行为产生引导,消费者的自主消费意识正在增强,依靠讲卖点、讲价格、发券等促销行为,可以让已经有购物需求的用户产生购买行为,但是永远无法让没有购物需求的用户产生出新的购物需求。

  那么什么是内容?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有文字、图片、短视频、直播为主。内容化已经是每个电商平台必然的趋势,绝大数中小卖家选择性忽视这一类难以短期看到盈利的内容,也将在未来处于劣势的竞争地位。

  店铺如何做到内容化?简单来说是给店铺定位、定风格,然后能够长期高质量的输出内容(具体操作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做内容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给品牌塑造形象风格,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偶然起爆,那叫“网红产品”,但是通常此类产品火不了太久,又有几个人能记起三四年前的网红产品?有趣的产品很多,有趣的灵魂难寻,做内容便是给店铺灌输灵魂,不管是幽默搞笑、高冷、夸张等风格,以任何表现形式来表达品牌元素,这期间的具体过程便是内容化。

  3、铁打的电商,流水的形式

  传统电商、社交电商、社区电商、微商、小程序电商等等,这几年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同时,也衍生出无数“新生代”电商,新生概念带来的冲击便是市场流量被再度瓜分,不管是何种形式,唯有不变的是“电商”。

  电商,狭义的来说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再偏颇的来说,便是依托互联网卖货、卖服务。广义来说是指利用网络实现所有商务活动业务流程的电子化。

  和早年互联网不普及的情况不同,现阶段“人、货、场”的关系变了,互联网使得过往的认知变得陈旧。以大润发为例,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台湾连锁超市,被阿里200亿收购了。创始人言:“干掉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新零售的出现,使得“人货物”再度改变。“场:一定和人的软性需求有关系”——吴秀波。回到现场只有一个理由,用户需要体验感,觉得自己还是当代人。

  至于人和货,更是老早由“人找货”到了“货找人”。同类产品繁多,除极少产品具备不可替代性之外,绝大部分的产品都以被替代,此外大数据兴起,所有信息数据化、流量化,致使你的货需要具备能找人的能力,酒香也怕巷子深。

  4、稳中求变,拥抱变化

  今年年初,拼多多市值险些追上京东,距离国内电商第二交椅仅差两亿美元。由此可见依靠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拼多多不容小觑,其用户消费能力并不在淘宝、京东直下。此外云集在18年正式进入电商第一梯队,其他大大小小的电商平台也是各有斩获。

  现阶段,在产品不变的情况下,互联网卖货渠道迅速增加,流量瓜分。大蛋糕被分为了多块,想要吃的和原来一样多,那只好每个小蛋糕都咬上一口,那么多电商平台运营成了必然。“稳中求变”,比方淘宝天猫作为大本营,再到用户所在的平台再挖掘。前几年,看不上微信公众号、微商,现在也只能追悔莫及;看不起网红带货能力,也是同时缺失大批忠实的粉丝。现如今用户选择的多样性,使得他们既是善变的,又是忠诚的。淘宝买家看不起拼多多,京东用户嫌弃淘宝,消费者们都要着个人色彩主观判断,有些甚至是不因产品质量而做出的选择判断。

  多渠道经营,抢占多平台用户是避无可避的。如今,大多数知名品牌商都开始为客户创建全渠道体验,统一的品牌形象将确保消费者获得统一的体验,继而为电商带来更好的销售业绩。无论客户身在何处、或是以什么方式与企业建立联系。抖音带货,网红经济,小红书种草,今日头条等等,多渠道经营,到消费者中去,建立隐形纽带,继而促进消费行为。商家需要做的是拥抱变化,敢于尝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