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微信公众平台是否还有企业继续投入资源运营的必要?

  大树底下好乘凉

  去年10月,微信用户规模突破6亿,今年这个数字达到了恐怖的8亿,腾讯QQ取得这个成绩用了足有十年,而微信只用了四年不到的时间。

  移动互联网蕴藏着新一轮的人口红利,微信在建立起入口优势之后,它也迅速的以开放平台和公众平台两大接口开始构筑生态系统,许多依附于微信的第三方参与者开始裂变生长。传统企业欲图借助移动互联网完成转型,光听微信营销大师讲课打鸡血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每一个线下商户都有资本雇用一支专注于开拓互联网市场的技术团队,在2014年到2015年,越来越多的企业或个体开始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倾泻资源,意图打造出自己的互联网和传媒利器,但是,新媒体运营需要一直专业的团队,大部分企业的微信平台小编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地位,有的一个人汗流浃背的在干,技术到编辑再到创意等等,说实话,这一行业,水分何其大,就一个同行说:挣良心钱。外界不知道这里面具体的操作是什么样的,数据是可以造假的,所以,别把这东西看得那么重。

  “互联网思维”固然光鲜亮丽,也不过是忽悠的另一个词罢了。

  从新浪微博迁徙过来的微博大号,因为无法适应微信的传播规律,死了一大批。

  微博上的热门信息讲究“短、平、快”,四两拨千斤的完全依靠抖包袱,所以草根大号只要盯紧几个优质的内容源——比如豆瓣、煎蛋、Reddit等——就可以采摘即用。但是,微信的用户属性却并不如微博那样“金字塔化”,反而在气场上接近以QQ空间为代表的大众圈层。

  现在极少数微信号是借了自媒体的大势,它们以垂直媒体的定位,迅速的形成推送惯性,然后借助持续不断的互推来扩大影响力。在这个意义上,微信大号对于日渐衰落的传统媒体,也有着补缺的作用。也有投资者尝试在天使轮入股某些成长空间较高、“离钱比较近”的微信大号,尤其是在房产、电商、金融等行业,这种细致的布局其实相当频繁,同时也让运营微信大号成了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再不济,做一本每日更新的电子杂志,然后插播一些广告赚钱,总是人人都会的吧?

  总的来讲,微信号用新媒体的路径,和极致压缩的成本,在商业化上实现了极为可观的正现金流,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论你想怎么挽留,大势不可逆,而且,它也遇到了自己的天花板。现在的它,已经没有多重要了,更不值得继续投入。如今,头条号、新浪看点、网易、搜狐自媒体、简书、一点资讯自媒体的出现,使得选择产生多样性,但对运营者的素质也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你们现在还需要做,在这里,我有四点建议:

  一、商业气息不可过浓。微信平台既然由商家在运营,那么在商言商,发布商业信息自然是主要目的。但商家一定要把握合适的尺度,毕竟,你家的那点p事没人想天天看。

  二、目标受众定位是否准确。商家需要认真分析自身产品或服务的目标受众,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等,在充分掌握这些信息之后,选择合适的,读者需要的信息推送给他们。

  三、不要让用户喊不应。很多微信服务平台只提供单向的信息推送,自以为内容丰富,面面俱到。但当读者需要和商家沟通时却得不到任何回应,这样的微信平台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四、推文高质量。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公众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之巨大是以前完全不可想象的,每天把别人过时的信息张贴复制再发一遍有意思吗,知识分享的时代,大家更愿意看到不同的声音,尝试原创吧,他给你带来的,远比你想象的更多。主编内容不行,就坑运营。真心疼那些有坑队友的运营,拿着自己都不想多看一眼的东西死命的推广。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