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旅游、朋友圈与反射性理论

  长假乱想第一篇

  看着身边的朋友纷纷出去旅游,在朋友圈晒出照片,想了很多。始于长假,想到旅游,继而想到朋友圈,最后想到反射性。长假、旅游、朋友圈和反射性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有关旅游

  人们为什么喜欢旅游?某种意义上,旅游是短暂的移情(城)别恋。在一座城市待久了,可能越来越熟悉。但也逐渐产生了疲倦感,失去了对这座城的好奇心。

  怎么解决?走出去。

  短暂的,离开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朋友。旅游,去到另一个国家,另一座城市。遇见陌生的城市,新鲜的朋友。不能待太久,容易再次产生疲倦感。不能待太久,日久容易生情。

  旅游,是短暂的移情(城)别恋。

  有关朋友圈

  朋友圈不是你真实的样子,朋友圈是你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

  长假与朋友圈之间有什么关系?长假,终于给人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活成,自己在朋友圈上的样子。

  人们花了很多钱,很多时间,很多前期准备,飞到另外一座城市。却花很少的时间,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座城市,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交流,去感受他们的生活。大多的时间是选景点,拍照片,选照片,修照片,集齐九张照片,上传朋友圈。

  我们在朋友圈上的表现,某种意义上,是自我养成。别人所认为的“我”,是他们在朋友圈上看到的“我”。我必须利用长假,继续维护朋友圈上“我”的形象。所以我必须走出去,去旅游,去高山,去海边,拍美美的照片,花时间修图,上传朋友圈,维护朋友圈上的那个“我”。什么是自我养成?真实的我,养成朋友圈的“我”。

  排了够长的队,见了够多的人,拍了许多照片。其实,孤独才是心灵捕手。

  有关反射性理论

  反射性理论,最早由William Thomas在上世紀20年代提出,但真正将反射性理论推向高潮的却是乔治索罗斯。是的,就是那个创立了量子基金的“金融大鳄”,George Soros。他认为,反射性(Reflexivity)的哲学理念是他投资制胜的思想基础。

  反射理论指的是投资者与金融市场的互动关系,投资者根据自己获得的讯息和对市场的认知形成对市场的預期,并付诸投资行动,这种行动改变了市场原有发展方向,就会反射出一种新的市场形态,从而形成新的讯息,让投资者产生新的投资信念,并继续改变金融市场的走向。

  刚刚讲到“自我养成”。人们生活中,真实的我与朋友圈的“我”,也符合反射性理论。真实的我,旅游拍照发朋友圈,维护朋友圈的“我”。朋友圈的“我”,会不断收到身边人的反馈,来自评论,来自点赞。这些评论和点赞,就像反射性,鼓励和影响真实的我,继续努力维护朋友圈的“我”。反射性在这里,体现的是真实的我与朋友圈的“我”,以此循环,不断反复的过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