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背后到底有哪些成功秘诀

  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舆论风口上的社交拼团电商平台——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一开始就以超出人们所理解的速度在疯狂生长,例如一年内用户量就突破了8000万。而如今更是打出了“一亿人都在用的购物APP”口号,并赞助了不少大型综艺节目。

  拼多多的成功让很多人瞪大了眼睛却不知其所以然。到底是何种魔力、什么样的公司才能够傲视整个电商界,在阿里和京东的巨头夹缝中异军突起,并成为电商领域的一匹黑马呢?对此,我从产品层面上做出了以下分析:拼多多背后到底有哪些成功秘诀?

  一、以流量为主要核心

  互联网的模式说到底还是流量的模式,无外乎就是怎么去获取流量,该如何分发流量,做大流量中间的价值差等,对此拼多多的一个最主要核心就是“低价获取流量,高效分发流量”,而它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对流量的获取价格极低,甚至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拼多多诞生之时,也正是中国O2O战场的白热化阶段,由于激烈的竞争和每家公司对于流量的饥渴,流量的获取成本便开始蹭蹭地网上涨,尤其对于重度依赖流量的电商更是如此。而这时候谁能够低成本的获取流量谁就有机会崛起,因此拼多多就恰逢其时地站了出来,用近乎野蛮的方式攫取微信海量的流量资源,通过社交拼团这个方式聚拢了第一批用户。

  总之关于流量问题,不仅拼多多看到了,相信绝大多数的商家也都能够看到,那么拼多多还有哪些其他的成功秘诀呢?不妨接着往下看。

  二、3大转变——傲视整个电商界

  拼多多的成功离不开以下3大转变:

  1.信息分发方式的转变:由“中心化分发”到“去中心的分发”方式

  首先来看淘宝和京东的流量分发模式,即“打开淘宝—通过“搜索、分类、活动”—触发购买—产生购买行为”,这是典型的中心化信息分发模式,即我们的购物行为是由淘宝这个中心平台进行分发的。而在京东上也是一样,相似的购物路径。对于这种中心化的分发方式往往会使商家重度依赖平台的广告,甚至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相反拼多多的购物路径是这样的:主要分为两条,一条是发起拼团“打开APP&公众号—活动爆款—出发购买—发起拼团—分享到社交平台”;另一条是参与拼团“看到商品—触发购买—参与拼团”。在这里,每个人都成为了流量分发的节点,而且还是免费的流量分发节点。就像是一张蜘蛛网,节点之间的辐射和影响,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朋友群的活广告。

  2.购物路径的转变:内容+工具+路径

  对于拼多多的早期用户来讲,朋友圈里到处都是拼多多的拼团页面,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信息流”,商品信息不再是商品信息,同时也带着内容属性,而这跟现在的朋友圈广告简直是一样的。

  拼多多与其说是一个平台,不如说是一个电商工具,商家利用这个工具能够更加有效的触达用户。尤其对于广大的中小卖家来说,被大卖家统治的淘宝系的开拓成本已经非常高了,因此这时候拼多多就会成为一部分商家的选择。当然选择的不是平台属性,而是其工具属性。

  再来说一下购物路径的转变。拼多多巧妙地通过用户的分享内容来激发潜在用户的购买欲望,也就是说我们所转发的每一条的商品链接,实际上都是在对我们的家人、朋友产生一次重量级触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的朋友圈中一般都会有大量和我们具有相似用户画像的人,而这部分人往往更容易形成相似的购物需求,也就是用户在自动地为拼多多进行用户画像的识别和筛选,进而更有效地触发购物欲望。并且将购物决策路径大大缩短为“触发——购买”,从而使用户更能快速进行购物的操作,无需再打开一个APP挑挑选选。

  3.交易的信任关系转变:由相信平台到相信亲友推荐

  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曾经讲过“商品转化成货币叫做惊险的跳跃”,实际上讲的就是交易中的信任关系。我们淘宝上购买商品是因为我们相信淘宝最为平台的“规则制定者”身份,我们的利益可以通过淘宝平台的一系列规则来维护。同样我们在京东上购买商品,尤其是其自营的部分,也是建立在我们对于京东本身的信赖关系。

  那么我们在拼多多上买东西有什么值得相信的呢?显然不会是商品质量本身或者平台本身,而这两点反而是劣势。但原因也很简单,我们信任的是朋友,即通过朋友转发到朋友圈或者微信群中的链接来产生交易。这其实本身就是在为商品进行背书,但这种由强信任关系产生的背书行为往往会胜于其他的信任关系。因此,拼多多的信任关系实际上就转移到了用户自身的社交关系背书中。

  总之,对于拼多多的成功还有着更多的秘诀,而我只从产品的角度的讲了最核心的点及3大转变,当然这也是最核心和本质的东西,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启发。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