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跌了,云集过了,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拼多多跌了,云集过了,未来的机会在哪里(图1)

  拼多多作为一个新兴的电商企业,从4年前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备受投资者关注。这么多年来,从一个名不经传的电商平台发展成现在中国电商的前三,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

  其实在早几年,当有人发拼多多让我砍一刀时,我是带着鄙视的心态来面对的,而且感觉很low,断定活不了多久;当拼多多用两年时间GMV破千亿时,我第一反应是居然还活着,而且增长这么快,它用卖假货承接了淘宝的低端客户,当它第3年上市时才开始认真研究分析。

  网上曾流行马云说过的那句话,很多人对于新事物是“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针对三四五线城市消费人群的拼多多,我没用过,所以“看不见”;然后用一款小程序来勾引大伙砍价,让我们“看不起”;最后是数据出现爆炸式增长时令我们“看不懂”;当它只用4年时间就成为第四大互联网公司时已“来不及”借势了。

  遥想当年,从线下的美苏争霸(国美和苏宁),到后来线上淘宝京东二强对峙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投资人都不看电商项目。

  大家都认为这种双寡头格局已经是定格了行业,电商看起来已经没有任何突围的机会了:流量成本水涨船高,移动互联网红利消失殆尽,通往财富之路都被堵死了。

  因为做电商,要么做大平台,要么自建物流仓储卖货,这些都需要大额成本投入,而且风险极高。京东努力亏损十多年,烧了亿万资本才盈利,而且为了满足客户需要的“多快好省”,各家已经做足了文章,新入赛道的电商平台拿什么吸引客户呢?

  但是,每年近40万亿级的零售市场,注定不会风平浪静,拼多多撒出一招社交裂变就将两大电商打成传统电商。传统电商更多的是通过买流量推广的方法被动等顾客上门,而拼多多是采取让客户引入朋友、主动出击的方式,把流量费用让利给客户。

  拼团加砍价充分利用了中国的熟人关系,而且在水果和纸巾这些高频低价消费的产品上做消费体验,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裂变,揭开了社交电商的新篇章。

  拼多多之后,紧接着云集上市,社交电商一时百花齐放,应接不暇。从喜提高铁的微商,到公众号10W+的内容电商,还有各种网红直播带货,我们开始表示要正视了,不反对也不屏蔽好友了,说不准又有人会摸索出社交电商新玩法,刷新我们的认知。

  毕竟几十万亿的市场,不可能仅有三足鼎立,还有巨大机会,随便切一块蛋糕也是百亿千亿级的市场,社交电商不断摸索和试错都是可以理解的。

  近三年,微商大军也纷纷转型,进入社交电商领域,他们挟带着资本和多年积累的微商团队席卷而来,重新布局社交电商。相同的模式,类似的分成机制,都是以几百元的低门槛拉新,瞬间收编了大批直销难民和微商散户。

  可如今,拼多多已成强弩之末,社交电商也是后劲不足。

  原本位列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的拼多多,11月20日下跌23.13%,目前,拼多多市值为368.41亿美元,跌破400美元,再次被京东反超。

  云集8000万的会员,也只贡献了300亿的营业额,相当于大部分的业绩都来自于拉新会员,而返单补货明显数量不多。

  而且云集自成立以来,一直饱受争议。浙江省工商局网站公布的2017浙江"红盾网剑"专项执法行动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对"云集微店"APP和"超云合--平台"微商涉嫌网络传销的处罚结果。

  浙江省工商管理局认为,当事人利用"云集微店"网络购物平台,以"交入门费"、"拉人头"和"团队计酬"的行为开展网络传销行为,违反了《禁止传销条例》,滨江区市场监管局依据《禁止传销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依法予以查处,合计罚没9584106元。

  今天我们来回顾这十几年的电商发展历程,从传统电商到社交电商,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阵地,就是线下6000多万家实体门店。

  如果我们把基于社交关系的线上交易行为都算社交类商业模式,那研究一个新的模式到底能够走多远,我想还是要回归社交的本质——定位的客户。

  了解她们的共同需求,找出其中有影响力的利益相关方,通过爆品让利益方产生购买体验和口碑,然后利用社交关系和个人影响力,并通过社交拉动更多用户参与,再通过技术和运营及时赋能,从而裂变出更多细分流量入口。

  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好的商业模式在顶层设计中,引入的利益相关者越多,卷积的资源就越多,叠加效应越明显。

  早期企业之间竞争的是产品,后来竞争是品牌,然后资本加速了企业规模化过程,然后是互联网技术助推网络效应形成。

  而社交裂变让用户成为新的利益相关者,并不断引入新的合作伙伴,实现极速裂变推动几何级数增长。这也是为什么破千亿GMV京东用了10年,美团用了6年,淘宝用了5年,而拼多多只用2年的原因。

  易经有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互联网和社交电商会让不同群体跨越时空迅速汇集到一起,从而让不同群体调性更加明显。比如,拼多多主要针对三四五线的群体,他的十余种裂变方法就让我感觉格格不入。

  举例,早期砍价让人感觉很自私,让别人浪费宝贵时间给你免费购物,你以为你是谁啊,会被人贴上爱贪便宜标签;这次双11拼多多的“领百元现金打款”,直接不敢再测试,这是利用人的贪心收割智商税啊;社交要为他人带为便利,要有利他之心,味道不对会彼此排斥,也不利于长期深度连接。

  过度消费社交价值,不利于自已,这也会是新社交电商的差异和机会。

  社交电商又带一波新的红利,传统厂商转型还有机会,选择新的平台进行战略合作,通过参与新兴的社交商业模式,驱动企业研发和增长,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也是重大抉择。

  分析创新商业模式可行性,我认为可先从定位客户、产品服务(独特价值)、运营模式&社交裂变、关键资源能力、模式命门这几个维度逐一对比分析。社交电商赚的是流水,盈利模式可以长期再看;当然、想要知道苹果的味道,最好自己去尝尝,如下图所示:

拼多多跌了,云集过了,未来的机会在哪里(图2)  

  以上几个维度分析,基本能推断社交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从定位客户可以判断市场规模、真正的竞争对手;产品服务背后是否有独特的价值主张是持续根本,社交裂变(运营模式)速度是社交商业模式能否崛起的要素;关键资源能力尤为重要,是商业模式的杠杆,经济下行企业一定要量力而行。

  后记:

  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许多创新的商业模式,颠覆传统,每一个时代总是会诞生一些时代的创新企业与时代英雄。

  而这些英雄的企业,几乎都把握了时代巨大的痛点,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承担着时代的责任!

  今天、中国有4000万家实体门店生存举步维艰,宣传难、引流难、流量裂变难、流量变现难!这也预示着门店卖货时代已经结束。

  而我们有幸通过逛逛街这个社交“店”商平台,把握时代的发展,赋能传统门店转型升级,通过流量银行的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智慧商圈、帮助实体店升级商业模式、完成从门店1.0的卖货盈利时代进入2.0流量红利时代、让实体店盈利更简单!

  这是我们所有逛逛街人的使命与责任,更是机遇与挑战,因此、我们必将伟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