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大一就赚得第一桶金

  近日,厦大四名学生联名向校长递交了一份“自行车共享”计划,决意开创校园公共自行车服务经营模式,受到校方关注。王金灵说,他计划在厦大校园内设置二十个停车场,每个停车场可停放自行车一到两百辆。

  他们四人还合伙在曾厝垵开了一家名为“间隔年”的家庭旅馆。昨日,记者在这个家庭旅馆采访了他们。

  在“自行车共享”计划中

  开创新的盈利模式

  早晨刷一下校园卡,宿舍楼下的自行车就可以骑走,而且一个小时只要0.1元;中午去食堂吃饭,从教室出来,还是刷一下校园卡,又可以骑车去吃饭,仍只需0.1元。未来,厦大校园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方便自行车”。据悉,由这四位90后大学生提出的项目已进入校方的研究论证阶段。

  王金灵是厦大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发起人,王金灵对这一项目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去年九月,厦大漳州校区举行公共自行车启动仪式。经废旧自行车改造而成的600辆“新”车,成为首批供学生在校园内免费使用的公共自行车。可时隔一个月,问题就出现了。很多学生对公共自行车不爱惜,随意停放不说,有的还给自行车上锁,让公用自行车变成自己的“专车”。因为公共自行车本身就是由废旧自行车改造而成的,大家不爱惜,损坏现象非常严重。

  王金灵说,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思考公共自行车如何在校园里“物尽其用”的问题。一次,王金灵在厦大南强创业班上课,在讨论做什么项目的时候,老师说:“创业先要寻找问题,去解决的过程就是创业的过程。”这让王金灵恍然大悟。他把想法告诉了其他三位好朋友,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开始筹备“自行车共享”计划。

  为老师专利寻找商机,找到灵感

  谈到“自行车共享”计划的灵感,王金灵说,应该感谢他的老师。

  因为经常去实验室,王金灵跟周军现老师走得很近。王金灵发现周老师拥有智能控制系统的专利,就想着是否可以用来创业。他把想法

  告诉了周老师,得到了周老师的认可。

  于是,在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王金灵组建了一个团队,以周老师的智能控制和智能识别技术为依托,开发了“城市电动汽车共享项目”,并获得了福建省的银奖。王金灵说,如果这一项目能够实现,未来在厦门的很多地方都将设置停车点,用户通过手机登录,可以查询一公里范围内哪里有公共电动汽车停放,然后通过指纹识别,输入账号和密码进入系统,就可以把车开走。

  王金灵说,正是因为做这个项目,让他有了“物联网”的概念,才最终想到将这一概念应用到校园里。未来,如果该项目能够运作成功,他希望能将这个项目推广到其他高校,让大学生享受到公共自行车的便利。

  营销炒股都在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自行车共享”计划团队的四个小伙子都是90后,但是他们个 个身怀绝技,不仅热衷于创业,而且颇有成绩。

  刚上大一,王金灵就被学长相中,拉他入伙卖一份英文报纸。王金灵说,他当时问遍了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愿意订这份报纸。之后,他就去贴传单,在校园招募兼职征订员。最后有二十多人报名,王金灵把他们组织起来,挨个寝室问过去,一遍遍“扫楼”。一个多月后,订了一千多份,他赚了两万块钱。这是王金灵的“第一桶金”。后来他做家教代理,又赚了两三万块。

  读艺术管理的吴维多今年才上大二,但是他已经加入了厦大另外一个创业团队,从事股票操盘。吴维多说,大一的时候,他选修了证券投资学,之后就迷上了炒股。如今,在他手上的资金有几十万,有自己的也有帮别人炒的,他很肯定自己对股市的直觉。

  厦大软件学院的张建群最近在策划搞网店,因为家里是做玉石生意的,所以张建群想把家里的店搬到网上,他认为,网络营销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未来,在网上经营奢侈品将会是一种时尚。

  目前,这三人和厦大软件学院的李柏君一起,在曾厝垵开了一家名为“间隔年”的家庭旅馆。这栋拥有十多个房间的家庭旅馆,是四位男生花了几个月才装修好的。目前该旅馆已对外营业。虽然租金每个月要1万多元,但是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吴维多说,虽然还没毕业,但因为有了这些创业经历,让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充实,对日后走入社会,也是一种提前历练。

  王金灵说,他计划在厦大校园内设置二十个停车场,每个停车场可停放自行车一到两百辆。公共自行车分三批投放,共计投放2000辆。谈到盈利模式,王金灵说,两千辆自行车每天穿梭于校园,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广告平台。他已经做了市场调查,很多商家愿意投放车身广告。这将是该计划的主要盈利点。另外,自行车租金也可以作为回收成本的一部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