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10年花费数亿,总结出5个流量增长底层思维

  推广10年花费数亿,总结出5个流量增长底层思维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五个关于流量增长的重要思考话题。

  一是红利思维,二是聚焦思维,三是系统思维,四是口碑思维,五是极端思维。我就分享一下我们过去关于这五点的做法,我们的一些理论,我们的一些想法,一些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1

  交通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相信流量是一切业务的源头,所以从业务的角度来说,如果流量不能为业务服务,那就是流氓行为。

  02

  李鸿思维

  我们的团队要保证有20%的精力去思考和探索流量红利。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渠道红利,一个是模式红利。

  关于渠道分红的案例和故事不再赘述,简单得出结论。PC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渠道红利可能是5-10年,但互联网时代可能是3-5年甚至更短,比如抖音。

  例如朋友圈广告, 2016年和2017年微信朋友圈开始商业化的时候,大家都开始投放广告,朋友圈1000万的投入非常低,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但是到了2018年,成本突然增加,因为大家一开始就投入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大家都积极投入到这里,砸广告,导致这个渠道的分红消失。

  抖音更厉害。基本上商业广告是2018年4月开始的,第一个月还好。然而,各大广告主迅速跟进。4月份,据说抖音日收入达到3200万,很快,因为各企业压力大,不想错过一个渠道红利。

  再来说说模型的红利。比如2016年和2017年,一些机构开始招收5元或10元的低价课程的学生,发现这种模式效果很好。课程价格下调后,客户体验的门槛大大降低。虽然降价了,但是服务体验和几百个正常价位的课程还在继续,客户体验非常好。这种模式的创新产生了红利。

  因为这种模式效果很好,很多机构开始学习。2018年和2019年,大量此类招生模式出现,模式红利消失。

  模型红利的周期会更长,因为它的竞争对手跟进的速度会更慢。对于处于快速运行过程中的公司来说,如果通过模式创新获得市场红利,有望领先竞争对手一两年,这将打开一个很大的缺口。

  思考流量红利周期,可以参考这个图中的走势。在未来的流量红利水平上,渠道红利的生命周期会越来越短。

  那我们就分享一下关于分红的想法。

  首先,我们认为任何时候都有红利。比如我们现在做的ASO,安卓还是有很多分红的,但是渠道分红周期越来越短,因为我们的消息发布的时候大家都会积极参与。测试到效果不好;

  另外,从我们团队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思考和探索渠道红利,另一方面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思考模型红利,它的生命周期会更长。

  最后,我们相信,从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真正的长期红利是团队快速成长的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节奏和行业不断变化的节奏。这是我们认为属于自己的长期红利,可以不断拥抱变化,不断发现红利机会。

  03

  专注思考

  渠道再小,也要经营好。其实我们消耗的能量是一样的,关注的渠道在不同阶段会有所不同。

  以我为例。2014年初,我们将专注于搜索引擎的推广。到时候搜索引擎的流量就能满足我们的招生需求了。

  到2016年,我们将推广ASO和一些APPs,以进一步补充渠道。

  到2017年,这些渠道的上限将进一步限制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上限更高的信息流渠道。

  但即使在2018年,我们关注的渠道也是业内最少的,这和我们的聚焦思维有关。我们专注于质量最好的渠道,多次影响我们的潜在用户,最终结果会非常好。

  不同阶段关注的东西不一样。我们的逻辑是尽最大努力专注于我们确信并且有能力做的事情。

  04

  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就是我们是否能建立自己的增长体系,如何建立自己的流量增长体系。

  这是我们自己的情况,这是流量增长模式,这是基于我们自己对自己组织或者自己品牌的理解。

  能否用我们的团队,或者我们公司的所有人,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或者设计一些属于自己公司和这个团队的东西?

  我们讲交通运营,不仅仅是拓宽渠道,更重要的是提高市场化,如何做好裂变。

  这种模式其实更多的是从一个组织一个团队的角度出发,可以提供相对完整的系统能力和建设能力。每个公司都不一样,大概要看逻辑。

  05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成长体系。什么是成长系统?

  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我们企业的成长而进行的。

  在相对成熟的环境下,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是一个双向汇报制的成长项目团队。

  整个漏斗模型下,有相应的责任人。 其实每个角色都是相对独立的。这种组织结构这几年来有一个趋势。它既向其原部门报告,也向成长项目团队报告,因此这被称为双向报告系统。

  接下来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属于我们团队和我们组织的指标操作体系。

  比如前面说的各种模式,我们的一般曝光点击量,转化率,我们参与的十几个指标,从注册到购买的指标数,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投放模式。

  如果我们详细分解这个索引,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高效地迭代。

  我们之前讲的是战略本身,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看中间的效率,比如交付的效率,比如迭代的效率,比如预警的效率等等。这些都是团队执行力。其实很多小问题并不需要很高的专业能力,核心是及时发现和迭代。

  06

  口碑思维

  核心是裂变,创造我们自己的裂变系统。我今天做的是在思维层面分享更多的东西。

  很多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需要看这三个机制。一是定期共享机制。

  比如海报打孔,个性化的举报,比如学习教育,会做更多的事情,每个用户需要的东西也不一样。然后,根据每个用户的数据,我们可以进行定期的分发机制,包括推荐机制和邀请机制。

  然后就是常规的活动机制,就是公开课和交流会。

  还有一种观点,特别是对于销售团队来说,我们做销售的时候,有一种说法是服务就是营销,信任就是成长。培养价值观还是很重要的,所以总结了这句话。如果做好服务,营销就可以了。如果客户信任我们,我们自然会成长。

  07

  复利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复利的思想对我们很有价值。

  这里有一个案例。

  有两个品牌,是高度同质化的竞争产品。提供的目标用户和服务基本相同,前端客户获取成本相同。但是品牌一和品牌二有很大的区别,就是回购率。

  品牌1的回购率为80%,品牌2的回购率为70%。你可能觉得两者差别不大,但其实一个用户的LT微会比品牌2多49%。这10%的回购利率差异是一个常见的指标。

  这是什么意思?意味着在同样的情况下,品牌一可以比品牌二高近50%的成本投放广告,大家都投放过广告。这个成本差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品牌二基本没有大的胜算,很容易被品牌一打败。

  顾客多次来我们这里购买这种产品。这是回购利率。回购效率可以非常有利于带动品牌收入的增长,有助于新用户的增长。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花更多的钱做广告。

  为了帮助品牌成长,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营销来实现,还可以在整个企业的中后端建立相关的营销机制和理念。

  比如我们的营销活动的设计,我们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是否真的有服务意识,是否纯粹是在卖东西,诱导用户注册,大量新用户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其实很差。是否真的有从用户角度优化活动的体验;

  另外,在销售过程中,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心态与客户沟通,就是让客户快速购买,还是先尝试挖掘倾听用户的需求,看我能不能真正解决他的问题,用户自然会购买,套路少,诚意多。

  如果我们想让所有人都有这种意识,我们的想法很重要。比如我们说服务是营销,信任是成长。

  我们所有的链接,无论是前端还是后端,都是复利指标。如果我们能一个个做到最好,我们的成长效率就会翻倍。

  复利思维是最宝贵的成长思维之一。复利的策略其实是注重过程的长期性、连续性和极端性。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每个赛季都能达到这个品牌二的回购率数据,那么这就是连续性,过程的连续性很重要。

随便看看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