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感受理想与现实

  就拿近年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创业并不是他们的首选,甚至根本就不是他们关于未来设想的选项。有数据说,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只有1.2%。令人吃惊的是,广东省是我国第一经济大省,但我省大学生的创业比例,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低,只有不足1%。

  然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竟还是有大学生把目光投向了创业。在这条鲜花少而荆棘多的道路上,他们的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多大的鸿沟呢?

  第一次学会讨价还价

  “多吃点少吃点多少吃点,早要吃晚要吃早晚要吃。”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西门口不远处,一家名为“创业园美食居”的餐馆门口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这个面积约180平方米的餐馆,是3个大学生投资开设的。

  由于校内食堂很难满足学生的各种口味需求,不少学生也无法按学校食堂规定的时间就餐,城市学院创业管理班的余焕娜、钟永丰和许冯立三人看准这个商机,在去年12月合伙开设了这家以外卖为主的餐馆。如今,这里每天生产几百个饭盒送往城市学院学生宿舍,算下来还略有赚头。

  尽管只是个小小的餐馆,这几个学生老板还是感到不小的压力。余焕娜说:“开业的第一天,我们都不知道怎么记账,账目很乱。”

  此外,有几次由于送餐慢,遭到了学生的投诉。不过,经验总是在实践中累积起来的。以前他们买菜时总是叫人送货上门,后来发现自己去买能便宜四成。现在,他们学会了讨价还价,锱铢必较。

  作为同班同学,李俊生和莫治勇也不甘寂寞。他们俩与其他3个同学合资12万元,准备成立一家专营文化用品的公司。现在正在装修、办证,争取在4月前开业。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李俊生说:“我们的业务以团购为主,单是拿下附近几所学校的市场都不得了。”

  令人诧异的“两个反常”

  不过,这样的创业故事在全国600多万的应届毕业生当中仅是凤毛麟角。目前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一般占毕业生的20%左右,而2009年《社会蓝皮书》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只有1.2%。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广东,大学生创业比例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低,不足1%。具体到东莞,本地户籍大学生的创业比例,又比非户籍大学生低。城市学院招生就业办主任江小卫将这两个现象称为“两个反常”。

  无论是创业土壤还是创业氛围,东莞和广东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什么会如此“反常”呢?城市学院管理系主任罗余才教授认为,不少东莞本地学生家境宽裕,父母不鼓励子女创业;一些大学生也有惰性思维,开拓进取精神不及父辈。同时,罗余才还拿创业管理班的成员构成为例。该班于上学期成立,首期有17名学生,只有8名户籍学生,其他则以潮汕学生为主。罗余才当时有点意外,因为城市学院9000多名学生中八成是本地生源,但只有区区8个本地学生来上创业管理班。

  然而,在东莞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办副主任魏东初看来,尽管东莞大学生在校或毕业就创业的比例低得可怜,但是毕业二三年后再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还算比较高。有些毕业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后再创业,成功率就高得多了。此外,罗余才还认为,如果大学生继承家业,并将其发扬光大,也算是成功创业。

  创业之路多坎坷

  在过来人眼里,创业远非想象那样鲜花绽放,而是遍布荆棘。江超武去年毕业于城市学院,如今他的头衔是“天木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从2007年10月开始筹划,2008年6月成立,最初租住在堑头村内一个套房里,如今已经搬到城市学院的西门口,把一栋四层高的出租屋全部租下,光租金就要3000元。江超武在说到“3000元”时,明显加重了语气。他说,作为一家新而小的公司,一缺资金,二缺客户,三缺公关资源,出去跑业务时碰钉子是家常便饭。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