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流量流行未来微商将是大部分人的创业归宿?

  圈内时不时都有新概念翻滚,作为一个撅着在一线抛食的互联网人,不是天天有时间看业内“干货文章”的,偶然得空,看着满眼的新词常常恍如隔世,一阵被时代抛弃的感觉涌上心头。

  虽然知道天下没有新鲜事,无非新瓶装旧酒,但为了能跟圈内交流以及摄取外部信息,恶补些名词是必要的。

私域流量流行未来微商将是大部分人的创业归宿?(图1)

  例如,不管是营销圈还是自媒体圈、微商圈、电商圈,时下“私域流量”“私域流量池”都火的不行,不但文章如雪片般涌入网络,各式各样的培训也接踵而至。

  这个词对老鸟来讲,几乎不用查资料凭感觉理解也不离十,哪怕解释出花来,根底的意思就那点,简单粗暴的理解,就是私家领域的流量,圈起来的流量,实际上跟过气的“鱼塘”一个意思,好处就是信息触达和运营相对自由。

  所谓思域流量理论和鱼塘理论在当下语境的解释,无非围绕引流,留存转化,维护裂变展开,商业流程不就那么点事吗,对应让客户找到你,了解你,跟你做交易,老客户转介绍。

  不过有些差异的是,鱼塘理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目前百度百科的释义也沿袭了当年的解释,而没有被当下的神棍篡夺。

  “鱼塘理论是把客户比喻为一条条游动的鱼。而把客户聚集的地方比喻为鱼塘。鱼塘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营销目标,分析鱼塘里面不同客户的喜好和特性,采取灵活的营销策略,最终实现整个捕鱼过程的最大成功。”

  当时这个理论是将用户聚集的地方就叫鱼塘,更像是说像百度,今日头条,微信这样的大平台、大市场。现在互联网人嘴里的鱼塘就小家子气了不少,像两微一端这样的大平台成了公域流量,只有把客户锁到自己的账号名下甚至是强势信息触达渠道(微信号,群)的流量才能称作私域流量、自家鱼塘。

  任何一个行业都起于洪荒,互联网红利期,地大物博,玩家少,鱼多人少,野塘(公域)的鱼都抓不完,谁还管啥私域流量。

  当下私域流量这么火,那只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僧多粥少,大伙儿日子开始不好过了,蛋糕不再变大,想分一杯羹的人却越来越多,互联网从游牧时代进入了农耕时期,每家每户都得开始考虑怎么开垦出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并侍弄好它,惨啊。

  早在15年洒家就鼓吹过一套说辞,那就是自媒体终极流量系统论,把具备蓄流属性和变现能力的渠道定义为流量汇集点,综合考量下来,几年前是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时间也会是的私域流池必定仍是微信生态——公众号,微信个人号,微信群等。

  目前不管是ToC还是ToB业务,微信都是首选的“养鱼平台”,能沟通,能推广,能支付,这么天造地设的产品,夫复何求。

  虽然微信开始进入更年期,脾气不太好了,对业务账号不管是公众号还是个人号都封得非常频繁,同时还限制公众号注册,这让很多企业痛苦不已,不少辛辛苦苦经营的“鱼塘”一夜间就被封禁,完全不给申诉改正机会。

  一刀切的做法让人心寒,项目就像自己的孩子,没做错啥,眼看着被弄死却无可奈何超级平台成了新的不可抗力。

  不过风风雨雨这么些年,只能水来土掩,多渠道布局,多蓄几口池塘呗,微博,今日头条,网站,抖音快手,甚至推特油管统统搞起来。

  寄生大平台限制多是必然的,像赤裸裸的硬广除了付费的刹那触达别无他法,相当于跟魔鬼做了一个交易,你想获取利益点就必定要交出灵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也许你还会说那自己搞个APP,网站之类的,自己搞有自己搞的好处,如运营尺度受自己掌控,但同样有蛋疼的地方,例如有的是不懂事的同行服务器比他干自己项目还上心,他们要拿出这股劲一心一意做项目谋发展早发财了。

  不管啥项目最终的流量解决方案往往就是根据精力挑拣些合适的渠道搞一套引流+留存转化的系统,私域流量往往是其中一环,鱼塘也得有来水嘛。

  话说回来,单纯靠私域流量,运营得当也能活得非常好,例如玩社群,把裂变转介绍当来水,千口塘一连就是湖海。很多B端生意、灰黑产买卖往往都在小圈子进行,哪怕互联网上洪水滔天,便宜的供应商遍地他们也很少变更合作对象,大部分人都趋向于守成而非冒险,一但一个项目有不错的收益,本着不动就不出错的想法鲜有心思去变换姿势。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