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业之路的年轻人 总结教训再创业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踏踏实实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余文斌说。

  2005年毕业于厦门演艺职业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余文斌本着对音乐的爱好,他决定留在厦门找工作,继续追逐梦想。

  辗转两年,余文斌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我在商场做过导购员,在快递公司做过快递员,给饭店洗过碗,遭遇过无数白眼。”在厦门工作的经历让小余至今满怀感慨。

  2007年底,经过深思熟虑,余文斌辞职回到老家,决定自主创业……

  饰品店亏损

  去年9月,小余在将乐县步行街也开起了一家饰品店,经过草草装修,便把货物上柜。“开店后的半个多月,每天生意还行,但是,多数都是照顾他生意的亲戚朋友。”小余说,不过,他觉得很正常,毕竟让大家接受流行的东西还需要一个过程,看着那些精美的货物,还是很有信心的。还没有高兴多久,问题就出现了。销售过程中,总有人问我店里没有的货,比如指甲油、假睫毛、唇油、钥匙链等,应顾客需求我都上了点。几个月下来一盘点,每个月都要亏损一、二百元,我认为生意刚开始也没有太介意。谁知道,店铺的情况每况愈下,过了七、八月份的旺季,顾客越来越少。“我当时根本没有经验,在进货和销售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由于我的错误选择,每天店铺的人流量少得可怜。”坚持几个月后,小余的首度创业以失败告终。“创业的过程,无论是成功还是暂时的失败,对人生经历而言都是一笔财富,毕竟年轻不怕失败嘛。”小余笑着说。

  总结教训再创业

  失败后的小余并不气馁,他计划着先积累经验,等找准合适的项目再创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县城打工的余文斌得知一家琴行暑期开设吉他培训班。经朋友介绍,小余来到这家琴行当起了助教。由于培训班只开设暑期班,余文斌的助教工作也宣告结束。

  一天,再次失业的小余突然接到一位学生家长打来的电话:“余老师,我儿子很喜欢学吉他,想长期学下去,你能不能继续教他啊?”小余很高兴,一口应了下来。

  今年初,余文斌的吉他学生队伍已经扩展到十余人。

  于是,余文斌萌发一个新的想法:开设一家吉他社,这样既可以继续教学,还可以经营吉他及配件的销售。“我没觉得自己是不务正业,自从我选择创业那天起,我就没有后悔过。”说这话时,余文斌正在给一位学生调琴音。这样的“择业”不是心血来潮, “大学毕业前,我做过自我分析,觉得自己不适合‘朝九晚五’的工作。”

  终于,在小余的坚持下,父母勉强同意了他的创业想法,并拿出了仅有的2万元积蓄给他做创业资金。

  觉得自己能吃苦、能做事,最充实!

  6月,小余的吉他社正式开张了,他起了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小鱼儿”。他开心地说:“我希望吉他社能像鱼跃龙门一样,不断进步。”“这次,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宣传很重要。学吉他的大部分是初高中学生,所以,我便把店铺选址定在了学校附近。”余文斌得意地说,事实证明我这个选择是对的,开张不久,便有40余人报名参加吉他社。“大学生毕业,开店铺会不会觉得很没尊严?”“我从不认为自己读了多年书,开店有碍面子。做小老板有什么不好?我觉得能吃苦,能做事,最充实。”余文斌说,“开张到现在,我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和乐趣。除了要招生,还要购置货源、做宣传……”

  “我从早上7点30分到晚上9点30分,期间除了中午和傍晚吃饭以外,都在不停地给不同的学生上课。”培训班开设两个多月以来,小余的课时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按每人一周上3节课,一节课30元来算,我暑期一个月收入达1万多了。”

  从开业到现在,小余虽然没有惊人之举,在将乐县也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的吉他社已经逐渐步入良性循环之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