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背后的思考

  最近朋友圈、微博都被“微信小程序”给刷屏了,各类有关小程序的讨论热议也随之展开,从讨论小程序的技术实现到网上及时发布的微信小程序开发教程,从讨论ios和安卓开发工程师的前景堪忧到前端工程师的身价涨幅预估......

  今天就从几个点来从我个人角度来聊聊我眼中的‘微信小程序’。

  ——? 微信是什么?——

  微信之父张小龙在他的朋友圈里写道微信小程序是不需要下载安装的应用,实现‘触手可及’,‘用完即走’的理念。这也是小程序最大的特点。就会有人疑问了,那这应用和我们平常使用的app有什么不同呢?

  微信小程序是混合式的移动应用,开发者在自己的微信中通过小程序的开发者工具,撰写HTML/CSS/JaveScript来开发Native级别的界面,通过开发者工具生成压缩包,提交到微信公众平台,然后在微信app中请求执行,便可实现原生Native的界面体验。

  为什么说是混合式呢?因为它不是app,这套小程序适合于ios、安卓等多平台的;也不像原生app这样,安卓开发一套,ios开一套;

  微信小程序是通过微信的开发者工具开发的,微信开放平台名为Mina,起源于日本语言,日语是“大家”。听闻Mina的来源也挺奇特,Mina取Mina is not app开头的四个字母(这随意的命名,总让我联想到微信启动页那孤独的背影——为什么?生活往往充满着不确定,一次偶然的命名一次坚持初心的创新,说不定能改变世界)。在这套开放平台里面,有定义好的框架、组件和开放丰富的API,具体有界面、视图、内容、按钮、导航、多媒体、位置、数据、网络和重力感应等。举例一下,通过微信,你可以在你的小程序中支付环节调用微信支付来进行支付,在登录环节获取微信的账号信息,或者获取微信通讯录中的社交关系链等。

  ——? 具体是怎样实现的呢?——

  木有金拿到那所谓炒到200w一个内测账号,幸好在Tony老师课程里面见识了微信小程序的“真面目”:

  1、下载IDE 开发者工具安装包

  2、安装完成后,微信扫描登录

  3、微信客户端确认登录

  4、创建项目

  5、进入编码、调试

  6、发布上传部署

  7、即刻体验

  ps:部署后到体验还差了一步,就是需要微信的审核。是的,微信小程序是需要微信审核的,并有一定的开发规范,可见,微信将大量的开发者和服务圈入微信生态系统,让用户真正的离不开微信,完成微信建立一座在线城市的愿望。

  ——? 小程序能解决什么问题?——

  从用户角度

  1、快捷方便、轻便

  使用的应用就从微信里面找就可以了,想象一下,需要打车时在微信里找到[滴滴]来打车;想看电影也通过微信找到[猫眼]订张电影票;想和朋友找个地吃吃饭聊聊天,微信沟通聊完同时在微信里找到[美团]找个地预约吃饭...无需担心没有安装应用,也无需担心手机内存不足安装不了这么多应用,也害怕装太多的应用会影响手机响应速度和性能等等这些的问题。

  相信大家都有换手机的经历吧,买了台新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应用宝或者App Store 里面找找找,找自己常用的应用,还要在有Wi-Fi的地方进行下载,有稍稍强迫症的朋友,还要对这么零碎的应用进行桌面分类,命名,排序等,这样折腾一天就过去了。而微信小程序的推出后,这样的场景将变得不一样了。

  2、与原生app对比,用户体验方面基本不影响

  很有朋友会疑问,微信小程序与native app和web app有什么关系和区别呢?随着微信小程序的推出,微信与原生 App 之间的距离会进一步缩短,可以这样理解,web app 是使用网页技术实现的app,采用html5支持在体验和功能使用上更接近于原生app。而原生native app就是我们现在需要下载安装的app。而微信小程序正是夹杂在两者中间。结合上面对小程序的介绍及说明,再结合下图,其中的差异点就能一目了然了。

  从企业角度

  1、节省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

  由于微信小程序跨平台的特性,使得企业的开发成本大大的减少,一套代码适合于安卓、ios等多平台。

  2、节省渠道运营成本

  3、跨平台兼容,更轻量,完美兼顾性能与动态性

  你会发现,在进行产品设计时,由于安卓和ios操作系统的不同,其中的交互方式也大大地不同,而且还存在屏幕尺寸、像素等视觉问题,调取接口性能也有所不同。跨平台兼容,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 出现的意义——

  其实,微信小程序这概念的推出,并不是首例。小程序和“轻应用”的概念很相似。

  我百度了一下轻应用是这样描述的:

  LAPP (Light App) 即轻应用是一种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的全功能app,既有媲美甚至超越native app的用户体验,又具备webapp的可被检索与智能分发的特性,将有效解决优质应用和服务与移动用户需求对接的问题。2013年 8月22日,百度在2013年百度世界大会上宣布推出“轻应用”,可实现无需下载,即搜即用和通过移动搜索功能。

  早在2013年百度有所尝试了,了解得知,百度轻应用有三种展示的方式:(from 百度百科)

  1、By搜索:轻应用可以在通过用户搜索关键词被展示,比如搜索“雍和宫”或者“百度旅游”,百度旅游轻应用都可以被展示出来。在哪些关键词下被展示,也取决于某个轻应用具体提供了什么样的资源与服务;资源与服务越丰富、越符合用户需求,被搜索展示出来的机会就越多

  2、By浏览:轻应用也可以同时在百度客户端的轻应用列表中被展示。

  3、另外,用户添加了轻应用后,可以在百度客户端内、以及手机系统桌面上进行快捷访问。

  LAPP没有使用起来,首先,市场不够成熟,平台本身并非高频,且平台的用户量也并不高,用户黏度低,猜想一下用户有疑问才会进行百度,而用户有疑问的频度是否很高?再者有问题不单单可以百度搜索,还有谷歌、知乎等等。而微信,现有多少人在使用?每次会使用多久?每天又会打开多少次?(至少我自己每天都会用微信,而且每天至少4次以上,时不时也会打开微信看看有没有消息,或者看看干货文章);可想而知,微信的野心是很大而且是隐藏在一步一步下,一招一招中的。

  很多业内专业人士都说,微信这次的大动作充分体现了微信的大野心。其实,在大野心的背后,是微信团队一步步的踏踏实实和稳步前行。从微信的发展历程就能清晰明了:

  第一阶段:IM阶段----建立社交关系链,语音聊天、摇一摇附近交友、朋友圈;

  第二阶段:浏览器阶段:订阅号,调取web端页面查看

  第三阶段:OS阶段:搭建平台,在上面跑服务

  最后,会发现,微信小程序的出现并非偶然或突发创意奇想。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