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案例搞明白什么是互联网营销与传统营销

  X 只要5799元就可以预约购买,但3年后可以拿到货。但是稀缺性洽洽造成了产品的传播性,不可否认雷军是互联网营销的天才。

  雷军在打法上面总结就以下三点:

  极致单品:从MIUI到小米手机再到全系列产品,每个阶段小米都做单品做到极致,每一款单品都有让人尖叫的点,通过体验提升逼格、通过价格感动用户,让客户产生口碑传播的意愿;

  社群迭代:前期先找到种子用户,培养参与感,让种子用户参与到产品的研过程中,根据社群的反馈进行快速迭代,不断积累产品势能。在粉丝的需求不断被满足和超越过程中,促成口碑传播;

  口碑传播:有了1、2的基础,通过事件营销、网络渠道,持续与粉丝互动,让用户来参与营销过程中,例如,一个米粉在小米手机预售阶段没有抢到,那么他会让亲戚朋友帮忙抢,无形之中介绍了产品也扩散了用户。用户购买到产品后由于兴奋和喜悦,也会在朋友圈进行分享和扩散。但要注意的是口碑传播一定要做到自愿传播,利诱下的口碑传播并不是真正的口碑传播,顶多算病毒传播。

  互联网营销其实最大的一个核心是靠用户的自发式的传波。在营销模式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发挥个体的传播潜能。例如,传统分销模式实体店面为基础的,分有大区代理、省级代理、市级代理等。现在流行的微商模式,代理的成本非常低,根本不需要有店面和库存,普通人就能够申请代理。代理人只需要群里和朋友圈卖出去后坐等收钱就好。原来中间商的差价直接返利给代理人和消费者。

  互联网产品及其关注数据,在营销投放上也是如此。在传统的媒体投放广告最大的缺点是投放效果难以及时的评估,而在网络媒体上可以通过用户画像针对你的目标人群进行精准投放,如果直接引流到电商品平台,你还能够评估每个投放渠道的效果怎么样,有多少流失、有多少转化,再 根据数据来动态的优化自己的营销策略 。

  另外,我们要走出互联网营销的误区:互联网营销不完全等于互联网传播手段。现在很多现象级网红产品,通过制造噱头和饥饿感进行传播,但是却忽视了产品本身的问题。记得前几年火的黄太吉煎饼,善于制造“开奔驰送煎饼外卖”、“外星人讲座”、“美女老板娘”等网络热炒话题,这话题虽然在微博上广为传播,但却产品本身无关。用户可能因某篇“美女老板”的网络热帖而来,但是体验过一次产品后就放弃了。因此,营销是一个体系,脱离产品的传播,只能叫做博人眼球。

  在多年以后的今天,手机行业处于高度竞争的状态。早年一味最求低价高配和饥饿营销导致小米在消费者心目中品牌格调偏低。如今安卓系统已经体验完善,硬件性能也极大的提高。用户对于跑分也不是那么敏感,而是开始关注底层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关注品牌的调性。2017年出货量华为第一,小米第四,昔日被打得满地找牙的OV组合排在第二和第三。小米的辉煌似乎也成为过去式。

  2017年手机出货量

  在这片高度竞争的红海中,营销的打法变成全方位铺开。或许一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在“经典”中寻找。小米也开始找明星代言重新提升品牌调性,重新重视手机独有技术研发,重新拓展线下渠道。

  总结

  通过上面“脑白金”“小米”的两个经典案例,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传统营销思维互联网营销思维

  品牌定位:寻找心智模式的空白点找尖叫点: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

  产品: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爆品:令人尖叫的极致单品

  价格:多因素影响令人感动的价格

  渠道:实体分销渠道个体(意见领袖、铁粉、微商)+网络平台

  促销:打折优惠口碑传播、病毒传播

  广告(通常只有一条)高频易于传播的内容(有趣、有料、有话题)

  产品更新社群迭代

  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投放精准目标用户

  单向输出社群互动

  数据反馈周期长实时获得数据反馈

  从上表可以看出,传统营销思维的关心的核心问题因为时代的变革有了升级。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如果你是传统行业的从业者,应当积极的拥抱互联网。下面是对于企业和个人的建议:

  传统企业要做哪些改变的改变:

  电商部门、新媒体部门已经是成为传统企业的必备部门;

  广告投放从传统媒体迁移到网络新媒体,并保持与粉丝的互动;

  关注数据:宣传、引流、激活、转化、留存、传播,每日评估效果;

  成为网红:让创始人成为网红,通过创始人的人格魅力吸引你的粉丝,组建起创始人的社群;让产品成为网红,用产品引起粉丝尖叫;

  激活个体:市场部对接的不应该只是经销商而是“意见领袖”,让利给这些有影响力的个体,让无数人为你销售产品;

  快速迭代:找到种子用户,组建社群,让社群参与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来,不断让用户尖叫;

  对于个体的思考:

  不管你是不是传统行业的从业者,笔者的忠告只有一句:“拥抱互联网,树立自品牌”。把自己变成企业争夺的那个对象。从自己领域出发,致敬经典、接受新事物、迭代思维,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输出内容,不断提升自己,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势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