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好友上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以前我批量添加微信公众号过来的联系人的时候,先是要在公众号后台做个自我介绍,然后提示,添加我的时候做个自我介绍,然后提醒说,添加完成后再做个互动: 要么发照片过来,要么发个红包,最起码证明你是个“活”的微信用户,形成一次有效互动,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当然不会遵守这个约定。觉得太麻烦了,不就加一个联系人嘛,弄这么复杂干啥。

  从我的角度看,“你是谁? 你是干嘛的? 你加我干嘛”这样的背景信息不可缺少。于是,只要看到某个联系人跟我根本没互动,就会删掉。删除联系人的规则非常多。其他删除联系人的规则包括:

  1、所谓的微商,在朋友圈卖面膜的,删。

  2、一些我很讨厌的公司的公关人员,能找到的,删。现在也不排除极个别的隐匿在朋友圈里,一经发现或是有嫌疑,还是删。

  3、群发私信的,你有这个能力,但是滥用就不好,删。

  4、没事来逗哏聊天的,不是必要的话,一对一聊天成本最高,删。

  5、把我在朋友圈说的内容公开贴出去搬弄是非的,删。

  删除之前,我还是会再次扫一下这个人的朋友圈的信息,已经屏蔽朋友圈不让我看的,删;发了一堆打车红包信息的,删;整天转发老中医健康养生谣言的却没有转发过“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删;学佛的,删;学国学的,删…

  你看到没有,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游戏”。我自己不玩游戏,但这个事情玩起来跟游戏有着一样的乐趣。

  有人说,你说你是不是有病? 你没事儿吃饱了撑的弄一大堆人到微信里干嘛? 答案是,这真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实验,有趣极了,以至于我肯定没法在这一篇文章里把所有的感受都写出来。

  你或许听过“邓巴数”这个概念,人类学教授罗宾 · 邓巴发现,人的平均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人们希望拥有大量好友,但实际上,他们的好友不可能比其他人多。

  确实,邓巴数对大多数人是有效的,我甚至怀疑,中文社交网络上的人的远低于150人的认知承载能力。

  我的一个想法是,如果能突破这个数字,就会拥有足够足够有效的数据和信息反馈。以我的个人体验来看,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当然是收益大于我的付出我才愿意这么做。

  拥有5000以上的联系人,活跃在朋友圈的有内容生产能力的人会有多少? 我的估测是不超过1000人,而这些人里面,我选择屏蔽而不看的又不在少数,每天能生产的有效信息是多少? 其实没几条。不少人问我,朋友圈那么多信息,你能看过来嘛? 问题是,你为什么要把这些信息都看完呢?

  客观的说,我的朋友圈内容的确挺值得看,要不也没资格矫情,诸君也别觉得这是在秀优越感,如果是行业大佬,自然也不屑看我写的垃圾信息,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这可能是行业里少数值得看朋友圈内容,不服的话,你大可以告诉我还有哪几个更有价值。所以,删除联系人的时候我也自然毫不犹豫,我生产的内容有价值,有权不给你看。

  如果你本来加了我为联系人,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被删除了,就不要重复添加了。就当这里做过提醒了。

  一般而言,会保留哪些联系人呢?

  1、公司同事,前同事,朋友;

  2、给过我工作上帮助和协助的,比如帮我推过丁香医生App;

  3、一起吃过海底捞见过面的;

  4、有工作相关的业务合作的;

  5、经常给我产品反馈的;

  6、发过红包后安安静静的;

  7、订阅过“小道通讯”的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