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们,一种新型微商

  清明前,一篇《对话拼多多黄峥:他们建帝国、争地盘,我要错位竞争》在互联网圈掀起不小的热度。

  “腾讯扶持我们?体现在哪里呢?”

  “我死了腾讯不会死,腾讯有千千万万个儿子”

  “今日头条下的信息流换成商品流就是拼多多”

  “这个报告我感觉很搞笑”

  “投广告是为了告诉消费者我不是骗子”

  “后来我有钱了,我爸戴块假表,他们都说是真的。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文中拼多多创始人黄峥面对记者,妙语连珠,十分爽利,直击“站队党”、“派系论”。

  提到拼多多,仍然让我们联想到低价和拼团,他已然是社交裂变的“鼻祖”。带动了知识付费裂变,比如网易戏精课和新世相营销课;带动了通过社交平台裂变的电商,比如连咖啡、好色派沙拉。

  淘宝推出特价版app,京东加码京东拼购,表面似乎要学拼多多的低价和拼团,但要从“社交”聚集的流量从而裂变或许才是真正目的。

  今天我们谈的是拼多多们用社交卖东西,一种新型微商

  朋友圈又有亲朋转出一条在拼多多拼购“越南进口玉芒果”的链接,点进去只要选择参与拼团选择地址和联系人,直接支付,然后等着芒果送上家了。

  这就是拼多多。在淘宝卖29元,在拼多多上卖19元,如果你能找到七大姑八大姨和你一起买,最后可能以9.9的价格买下,而且包邮。

  这普遍被外界称为社交电商,拼多多的社交+电商,主要分享平台在微信,有人将其业务逻辑和产品功能结构图总结如下:

  拼多多在2016年7月,完成了包括腾讯在内的1.1亿美元融资。拼多多背靠微信这个10亿流量池,不断获客。

  微信给了拼多多“社交”的温床,创造性地发挥了微信朋友圈的威力,微信支付也成了拼多多第一推荐的支付方式 。为了利用好微信红利风口,2017年5月,拼多多小程序上线,迎来新一轮暴增。

  从2016年初还是一个名不经传的电商平台,如今已经坐拥3亿用户,2017年初的月GMV(成交总额)为20亿,到了2017年末已经涨到了100亿。更有传闻,2018年3月已经涨到了快月均400亿。淘宝作为大年初一当天全国下载量最大的iPhone应用,最近已经被拼多多反超9天。拼多多内部更是称,自己的月GMV已超过京东。

  ▲拼多多与淘宝app下载量对比

  拼多多的崛起少不了微信甚至腾讯的力量,但是黄峥似乎并不认为腾讯扶持了拼多多,“我们也被封过很多次”。坊间传闻,拼多多的很多玩法都是微信三令五申禁止的,比如诱导点击,比如直接提及用户的微信名字,曾经被微信封过1000次。但拼多多最后总能找到不同的方式在微信生态存活。

  拼多多需要微信,微信也需要拼多多。

  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汪华曾在采访中说到,拼多多的成长,是移动互联网第三波人口红利的必然结果。他们主要来自三四五线城镇,有五六亿之多。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微信及其红包带来的移动支付。

  所以,我们说的社交裂变,核心是下沉用户,关注更广阔的人群。这和快手、今日头条的成长原因十分类似。根据咨询公司QuestMobile的报告显示,卸载淘宝的用户有50.3%流向拼多多,拼多多的卸载用户中有78.3%流向淘宝,两个平台中部分人群已经曾现了高度的重合性。

  ▲综合电商典型独立APP11月卸载用户12月去向

  拼多多这个怪兽,虽谈不上让京东、淘宝闻风丧胆,但足以让他们意识到这个具有强社交性质模式的可行之处。

  淘宝:太“搜索”

  被阻挡在微信门外、支付宝使用门槛高、特价版app仍在百名之外

  其实淘宝在春节的时候,也推出了不少社交玩法,比如淘宝亲情账号等,其实都是为了抢夺那些被拼多多“笼络”的用户。如今,淘宝传言成立“打多办”,成立一个淘宝特价版进行正面竞争。

  ▲淘宝特价版与拼多多如出一辙

  但是,无论是淘宝还是特价版都很难发生社交场景。支付宝的使用门槛使得这第三波人口大部分不用淘宝,而淘宝又被微信狠狠地阻隔在门外。其中特价版的app和淘宝的割裂,也很难获得新的流量。目前淘宝特价版App排名还在百名以外。

  淘宝始终是以搜索为主的电商平台,以店铺为单位。但我们在拼多多看到,首页没有搜索功能,也不设购物车。这样相比,拼多多似乎更着重在“我们能给你什么”以及“你的朋友给你什么”上。

  京东:太直男

  分享微信大平台,但用户多为男性

  其实早在2016年,京东拼购就已经上线了,近日,京东拼购启动1%佣金招商,吸引商家入驻。看得出来,即使是腾讯系的京东也坐不住了。

  ▲又是另外一个“拼多多”

  目前,京东拼购只以小程序的形态出现,暂无APP。入驻商家可享受微信、手机QQ等腾讯社交传播,活动以及商品链接均可在朋友圈展示。

  但京东也有自己的问题。有人提到,京东的消费群体偏向男性,受欢迎的产品品类更倾向于价格比较高的3C。这与拼团的主力低线、年纪稍大的女性用户有一定的差异。

  拼多多:很“社交”

  脱离微信、做电商版的facebook、商品流的今日头条

  不管是淘宝还是京东,正如黄峥所说,“当它迈向新时代时,它是有包袱的”。但是拼多多坐享大社交平台、支付设施的成熟、物流条件的便利,年轻且无所畏惧。

  早期的拼多多没有数据,通过微信来了解整个用户集群,了解你和你的社交圈特征。在“薅”了微信羊毛、充分了解用户之后,开始脱离微信平台创造新的场景。

  拼多多正在利用如“APP点评返红包”之类等运营手段,鼓励人们更多去APP停留,甚至不用分享,直接在APP里拼团。根据极光大数据,拼多多APP的渗透率在2017年从年均1%左右提升到年末的19.37%。

  拼多多还做了一件很“今日头条”的事:用机器代替“朋友”做判断,匹配需求,给用户推送最适合的商品。

  如此,就十分清晰了。社交拼团,只是拼多多最开始的切入手段,它想做的是商品流的今日头条。创始人黄峥把他定义为一个将Facebook和团购网站融合的购物平台,拼多多把购物社交场景多样化玩法大有可能。

  ▼

  拼团和低价、利用社交玩起来,京东、唯品会、蘑菇街都试过,最近玩物志也开始玩上了拼团,他们都是在原有的电商基础上期待新的裂变,创造GMV增量;知识付费裂变和连咖啡、好色派,也只打造一时的爆款。和拼多多的长远野心截然不同。

  拼多多在媒体和用户中很难听到赞美,在各种社交平台被吐槽“垃圾”“诈骗”。2016 年拼多多投诉量跃居行业第一,高达 13.12%,2017年全年下架1070万件疑似侵权商品。除此之外,想要“覆盖更广大群众”的拼多多似乎在一二线城市的渗透率并不高。

  尽管如此,差评不断的拼多多证明了一件事:线上的流量红利未尽,社交裂变的电商依然大有可为。重要的是,你是否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欲望。

  最后,让我们听着拼多多的洗脑广告歌看完拼多多的大事记。

  附:拼多多大事记

  2015年08月 拼多多获得数百万美元A轮投资;

  2016年02月 单月成交额破1000万,付费用户突破2000万;

  2016年07月 完成1.1亿美元的B轮融资,腾讯领投;

  2016年11月 双11当日GMV2.057亿,创造新纪录;

  2017年09月 用户超过1亿,月GMV超10亿,日均订单超过100万单;

  2017年12月 用户突破3亿大关。

  2018年02月 发布《2017拼多多消费者权益保护年报》,2017年全年下架1070万件疑似侵权商品,拦截4000万条侵权链接,同时,设立了1.5亿消费者保障基金,将“假一赔十”写进平台协议。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