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网络包装下的“微观”传销

  据数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四千多万微商商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发展成了传销。微商商户与传销的重要区别在于,这些产品最终是否会被消费,以及它们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

微商网络包装下的“微观”传销(图1)

  而且,微商业务也是一项业务,不是违法的,也应该包括在监管范围内。防范以微商商户和传销为名危害社会的现象。1尽管微商业务发展迅速,但微商业务的迅猛发展却为许多人创造了财富。然而,微商固有的草根特性,再加上在缺乏监管下的野蛮成长,微商的成长始终伴随着质疑的声音。从最初的九张宫廷照片刷屏,到今天的鸡汤广告泛滥,微商还没有成为大多数公众认可的主流商业模式。与传统的电子商务不同,微商商家通过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个人消费体验来形成购买力。

  因此,微商营销不仅依赖于口碑,还依赖于网络的层次结构。随着朋友圈销售信息的逐渐增多,微商商户的体验开始恶化,部分微商商户开始透支商誉和社会资源,用户粘性变差。微商最令人反感的不是商品的劣质,而是很多微商好友的猛烈刷牙。当你刷新你的朋友圈,想要见你的朋友时,屏幕上总会有销售信息。在她看来,社交业务是建立在对产品非常了解的推荐人的基础上的,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赚钱,就把他们赚的东西卖出去,这与微商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监管,微商商家一直存在着假冒伪劣商品频发、售后责任难以追究、财务欺诈等混乱现象。也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微商商家的旗号进行传销活动,危害公众利益。

  微商平台经常被怀疑是MLM和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子商务平台,微商商家不需要长时间的信任积累和习惯训练,自然是熟人之间的营商环境,更容易建立信任,这也是大量微商采购代理商崛起的原因。同时,随着传统电子商务流量红利的逐渐减少,移动与社交微商市场的结合已成为电子商务和品牌竞争布局的渠道之一。今年5月,iResearch发布了2017年中国微商行业研究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微商购物市场交易额超过32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8年将达到7000亿元以上。尽管微商可以享受社交平台带来的各种交通便利、信任和交流,但正是因为它植根于社交网络,一旦发生不诚信事件,微商业务就会导致个人社会关系的恶化。有组织、有团队经营的微商业务一旦发生恶性事件,就会对公众造成不可忽视的伤害。

  事实上,大多数微商业务都采用有组织、有层次的运营模式。微商内部分为四个层次:总监、总代理人、一级代理人和二级代理人。每个董事管理100个一般世代。低级代理从高级代理那里获取商品。价格越高,价格越低,毛利就越高,而且都至少比零售价便宜一半。除了层层代理赚取差价外,培训也是微商团队业务的中心环节。新店主将学习如何吸引他人的技巧,如何推出成功的案例,如何设计灵魂鸡汤,等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