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内容营销做的有创意

  有个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老一辈的人动手能力都比较强。什么都会修,什么都会组装,随便扔个东西给他都能捣鼓好,甚至能发明出很多小玩意出来。

  反观现在的小年轻,有好多都是骄里娇气,好像除了拆快递麻利一点,其它啥都不会弄。

  我非常片面地认为,造成两者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因为老一辈太穷,新一辈没那么穷。穷的时候,物资匮乏,会把身边所有物品用到极致,通过循环利用来解决问题;没那么穷的时候,一有啥动静就想着买买买,这个不行就换另一个,通过增加物资来解决问题。

  有一本书叫《微创新》,它讲的就是化繁为简的方法论,就是传说中的做减法。作者认为,一味地增加功能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创新,而且一个人在有限的条件下会更有创造力。

如何把内容营销做的有创意(图1)

  饱和行业的内容营销是比较考验创意的,而且无论哪个行业,内容的新意是直抵人心的捷径。

  个人认为,要把内容做得有创意,可以朝这两个方向努力:

  1、 用童稚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2、 把篇幅压缩到尽量短。

  用字深奥的人很难做到用字简单,但是用字简单的人很容易回到用字深奥。同样,习惯长篇大论的人很难删减文字,但是习惯使用简短文字的人同样可以洋洋洒洒。

  把内容做得这么简洁,是营销的需要,不是为了编进百科全书。

  大众消费的兴起推动全球经济增长长达数十年。但它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创造力发展?

  一项新研究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当我们停止购买新商品时,我们开始以新鲜眼光看待已拥有的产品,想方设法创造新用途。换言之,稀缺性推动创造力。当现成的解决方案不再唾手可得,我们便可以思考出自己的解答了。

  对于任何从事艺术领域的人士而言,这一发现丝毫不足为奇。这种修修补补将就凑活的心态正是我们的先祖——某些情况下是我们的父母——体会世界的方式,从把果酱罐当饮水杯到用雪茄盒制作简易吉他。

  这份研究报告由伊利诺伊大学工商管理教授拉维?梅塔参与撰写,调查了资源可用性与消费者创造力之间的联系。“虽然稀缺匮乏一直是人类生活普遍存在的现象,”梅塔在该报告摘录中写道,“现代工业社会的人类却将充足资源视为理所当然。消费主义与过分占有成为生活新秩序,富足成为常态,尤以第一世界国家为甚。”

  梅塔及其合著者朱萌开展了6项实验,以测定在各种稀缺条件下创造力有何不同。他们所设定的条件从利用Krinkles积木搭建玩具,到不折不扣的谜语难题,比如下题:

  研究人员向测试者展示了一张照片,画面中,桌上摆放了几样产品:一根蜡烛、一盒火柴及一盒图钉,全部靠墙摆放。测试者必须思考如何只利用桌上的物品将蜡烛固定在墙上,保证蜡烛正常燃烧,且不会往桌面或地面滴蜡。

  所有实验的结果表明,当测试者被迫充分利用有限条件,或把具备特定用途的物品改作他用时,他们能够发挥更强创造力。(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功能固着”,属于一种认知偏差,即“认定了物品的传统用途,忽略物品的其他功能”。)

  研究结果具备直观意义。当创意专业人士拿到一份有着严格限制条件的说明,他们的创意必会遍地开花,但假如说明中全无限制,任其发挥,他们就会不知所措,甚至不知从何入手。面对难题和稀少的资源,人类大脑会绞尽脑汁,直至找到解决方案。这一创造力大概是我们这个物种最大的特点了。

  该研究得出结论,以上观点反之亦然,即充裕的资源会限制创造力的发挥,并援引了几部相关作品。这些作品各自声称,“物质财富的中心地位阻碍了智力与精神发展,”“现代化大生产导致忙碌有闲阶级的诞生,”以及“过度消费或将造成复杂和富裕社会的失败”,甚至还有“尖端科技会夺去人类的动力与技能。”

  我们不仅能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蓬勃发展,甚至需要这种挑战。你可以把这种心理状态设想为放弃了正常定期锻炼之后肌肉松弛的感觉。当你研究出自己的独特解决方案时,即便只是临时凑活的办法,成就感和满足感都会强烈得多。所以现在,我们又多了一个拒绝买买买、精简生活的理由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