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朋友圈的生意明天会怎么样?

  做微商做朋友圈的生意到底有没有明天?这是一个很多人一直争论也一直纠结的问题。

  那些讨厌被刷屏的人,看到刷屏者就拉黑,自然希望他早早灭亡,而对于那些以此为创业机遇甚至谋生手段的人来讲,又希望它越来越好。所以这个是一个辨证的问题!

  我是一个局外人:即不在朋友圈里买东西,也不在朋友圈里卖东西;不喜欢被人刷屏,但只要你刷的别太过份,我也不会拉黑你!这是广告人的职业习惯——对新事物的好奇与关注!

做朋友圈的生意明天会怎么样?(图1)

  所以今天我想以一个独立于微商圈的局外人来谈谈我的个人看法,当然我谈不出什么专家般的大道理,学者式的大理论,我只是以自己过往的经验来判断和理解这个新生事物,所以纯属个人观点,仅贡参考!

  记得2003年淘宝刚上线时,很多人只是当作一个网上的跳蚤市场来看待,在上面“玩”的人也大多是个人:出售一些二手的、库存的或者其它不值钱的小东西,纯属个人爱好,赚点零花钱。

  当时我也在上面开个一个小店,说实话,真没有做成什么生意,反到是在本地的论坛上发发贴子还能吸引一些买家来找我要货。

  并且那时流行的也并不是淘宝之类的第三方购物平台,而是很多公司或个人自建的独立购物网站:通过做一些竞争推广,SEO优化,来卖自己平台上的产品,反倒是做的风生水起。

  所以玩了一二个月之后觉得没意思也就不玩了,以致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对淘宝之流的第三方购物平台都不屑一顾,甚至是嗤之以鼻,认为那都是小孩子玩过家家的玩意儿,没什么前途。

  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看到了!所以虽然我算是第一代淘宝店主,但并没有这个机会淘到宝,而倒是做了成就淘宝帝国的垫脚石,而又有多少人与我是同样的命运呢!

  再来看看如今天的微淘,记得二年前,所有的媒体就已经在喊什么,移动互联网、手机购物,并且有一大票的行业大佬和风险资本进入了这一领域,我当时也觉得那就是一个神话:人们会放着好好的电脑不用,非要去那个只有巴掌大的手机屏幕上,找那么一大堆乌泱泱的淘宝店,看那么一大坨花花绿绿的商品,还得操作那么复杂的购物程流,是不是吃饱了撑的,这玩意也能成为趋势?开什么玩笑。

  而今天,我随便找一个公司的九零后甚至八五后的员工问问:你们平时会在手机上买东西吗?他们给出的回答竟然是:一半一半!而且据说权威部门的统计结果是:70:30 ,是的,你没看错,只是你更没想到的是,那70%的购物者不是来自电脑,而是来自手机,郁闷了吧!

  京东花巨资与微信搭成战略合作,为的只是打开微信的流量入口。而最近听说阿里集团有一个神密的部门,手握巨资,干的也是专门购买手机入口流量的勾当。知道什么叫趋势了吧?

  再来说说朋友圈这档子事,朋友圈是一个泛称,可以是微信,也可以是QQ、陌陌或者其它什么工具或媒介。

  首先你在网上买东西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应该是物美价廉,甚至物超所值的商品吧。

  那你在网上买东西最担心发生的又是什么?应该是以次充好,甚至假冒伪劣的商品吧。

  如果网上开着二家一样的店,一家是朋友开的,一家是你不认识也从未买过的人开的,你会选哪一家?我想首选肯定是朋友开的店,因为出了问题,没说我去找他这档子事,搞不好朋友也没得做!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对于目前媒体报道、朋友圈传播、甚至自己亲生体验的来自对于网络的爱恨交错。

  爱的是网络购物的商品极大的丰富、购买与物流的极大方便、价格的实惠甚至是低廉。

  恨的是网络上(其实也包括了线下)到处充斥着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甚至是欺诈的商家,而我们去无法分辨。

  所以我们不得不用自己的一套标准去判断店主是否诚信、产品是否正宗:看网店的主办方背景怎么样?这个网店开了多少年?现在卖到什么级别?自己看中的产品卖掉了多少了?客户的评价怎么样?与其它网店的同类商品比较的较性价比如何?

  当我们把所有的自认为很全面系统的条条框框都列出来,系统的评价与筛选之后,定下了中意的产品,美兹兹的等着快递大哥送货上门时,不曾想,还是会遇到原先担心的那些几乎所有的问题!

  然后,我们去问度娘,发现很多的朋友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并且度娘还告诉我说:那些你所谓的所有的“评定标准”,店主都可以用money买到你要想的结果。

  于是,很多朋友在购买之前就会相互打听:哪家店的东西好,哪家店的服务好,哪家店的价格公道......!

  再后来:美丽说,蘑菇街等的淘宝客导购平台出现了,并如雨后春笋般的茁壮成长起来了,再后来,他们自己也开始卖货了!于是你又开始有点担心了......

  由是现在的朋友圈就出现了。我想这也许就是一种对过往问题解决的新办法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趋势——这就是多年前那一票老业大佬和风险搞的新玩意儿。

  我一直认为了:一个所谓的新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当原来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无法解决需求提供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时,产生的一种解决这种矛盾的新的需求解决方案。

  (当然如果从供商方角度考虑,可能是下好相反:当现在市场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或进入不了这个领域时,必然用一种新的手段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强行进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