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对微信朋友圈越来越疏离?

  最初接触微信朋友圈时的情景,现在看来竟有些不可理喻:

  看起来有点文艺、漫不经心的照片,其实是精心策划、跑了几里路、蹲了几次点才拍出来的,目的只是发朋友圈;

  吃饭、喝茶、看电影,第一件事是拍照,第二件事是晒到朋友圈,然后不间断地刷新,看几个人点赞,几个人评论,几个人表露羡慕嫉妒恨;

  绞尽脑汁写了首小诗、散文或是顺口溜,也要想方设法放到圈里晒一晒,看见有人说写的好,一整天都像吃了蜜;

  一天到晚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刷新朋友圈,看看新朋旧友的生活,谁去了哪儿旅行,谁在读什么书,谁遇上了什么伤心事儿……或羡慕,或欣赏,或鄙夷,或同情,总之是把感情倾注在了每一个评论、点赞或者背后的劝慰里,或许还有一点求知欲。

  我关心的东西,在朋友圈里可以找到;我想让别人关心的,我都可以发在朋友圈并得到恰如其分的回应。既有输出性的倾诉,也有输入性的获取,维系了繁华时代中孤独个体的群体纽带——我想这就是我最初沉迷朋友圈的原因。

  最初的朋友圈有点单纯,多数内容都是真和善并向往美的,晒的是知识、心情、感情,尽管弥漫着一点青年人的虚荣心。也或许是因为那时我们一个个还是未经社会熔炼的稚嫩大学生,朋友圈不过是另外一个校园而已。

  美好的过去就此打住,进入正题,从最初到现在,五六年时光悄然而过,我离开校园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也已有两三年。如今微信的影响力自比当年大了千万倍,然而朋友圈对于我而言,似乎逐渐成了传说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却弃之可惜。

  思来想去,原因不过如下几点:

  1.自由不自在:朋友圈有了绩效考核

  曾经,我在朋友圈可以随心随意,矫情,装逼,骂人,吃喝玩乐……不必在乎别人指手画脚,还总有三五人臭味相投。

  年龄增长、离开校园对朋友圈的打击是致命的。为着工作或生活,朋友圈的圈子越来越大,七大姑八大姨加入了,同事领导加入了,还有N个陌生人和一面之缘。以前俩人见面要电话要名片,如今第一件事儿大概就是加微信了,甚至还没见面,微信便要加起来,比方喊个修水管的师傅,先要加个微信发个定位。

  人多了,关系复杂了,再发朋友圈就不那么自在了。

  偶尔大吃大喝、睡个懒觉、写个小诗、发个牢骚,领导看了觉得你不务正业,不思加班,明里暗里要告诫你——永远不要低估了领导对朋友圈的重视,这是血淋淋的教训;

  光不发还不行,你得转发。现在哪个单位没个公众号啊,每天发些自我陶醉、歌功颂德的八股文,不是领导视察,就是大干快上……领导在群里不停的吆喝:同志们,为了公司,转起来!!转尼玛——

  哦,还有更狠的,群发消息让你朋友圈去点赞、投票的,想装着看不见都不成,一天忙得找不到北还要去有的没的点个赞,放过我!

  于是,挑挑拣拣想着这个内容被谁看见了好不好,会不会影响谁谁谁的印象……

  算逑,老子不发了。

  2.广告没门票:眼看昔日亲朋变微商

  网上有句话评论社交媒体的兴衰,说是“成由内容,败因广告”(升级版是“成因约炮,败因广告”,一笑)。

  博也好,微信也好,商业的背景都让它不得不在盈利导向下越走越远。

  我们应该都还记得最初的朋友圈——没有广告,只有欢笑。后来出现了定向广告,最终微商的涌入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看着自己昔日的亲朋好友一个个加入到微商的大军行列,然后不停的刷屏你的朋友圈:水果、化妆品、衣服、奶粉、海外代购……呵呵,逛超市几乎都不用出门了!

  作为一个懒惰的人,为了看几条自己未必那么在乎的信息,每天花大把的时间去在广告、微商、晒自拍的海洋里筛选,太痛苦!

  人说,你可以屏蔽啊。

  太多了,我懒!再说,还有群发,和那条“我只是检测下你有没有把我屏蔽……”谁给我发这个信息,我铁定是要屏蔽你了!!

  3.知识有门槛:公众号的精彩更精准

  相比朋友圈而言,我更喜欢乐意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微信公众号上。

  一来我可以拣择,对于我不感兴趣的,我不关注或者不点开也就罢了;强加我的政治任务,我也可以事后悄悄取关就好了。

  二来公众号的内容更有深度,至少可读性更强。

  换句话说,朋友圈可能是图书市场,而我的公众号只是自己的书架。

  PS:

  如果你问我还刷朋友圈么?

  我只能回到说:刷,只是越来越不想刷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