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开始厌倦朋友圈

  A和B偶遇

  A:咦,我朋友圈@你了,怎么没回复啊?

  B:哦,我把朋友圈屏蔽了。

  A:为什么啊?

  B:厌倦了呗,自从屏蔽朋友圈,没那么频繁打开微信。

  “我把朋友圈屏蔽了”

  是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厌倦朋友圈,有人不再每日更新动态有人选择屏蔽朋友圈甚至有人把微信卸载了。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不外乎也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微信正好诠释这点,现在聊微信远比打电话发短信的回复率高,似乎所有的交流都可以通过它,走到那儿都要打开微信扫一扫摇一摇,money也不例外,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在这种互联网消费的时代,本来虚拟的钱变得更虚无缥缈,无论多大一笔钱,都可以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支付,不再有现金在手上的满足感。

  确实如此,像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基本可以不用带现金出门,吃饭用美团坐车用滴滴各种消费靠手机便可实现。

  对啊,很多人每天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朋友圈,有新的红点或者动态就拼命地刷,与其说是潮流倒不如说是像吸毒般,一种恐怖的社会现态。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隔个几分钟就要去刷新一下,仿佛慢个几分钟自己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样。

  “我们之间仅有集赞投票”

  逢年过节收到某某某群发的xx节快乐,甚至收到相同的祝福语来自不同好友,最惯用的复制粘贴,却还有一大波人津津乐道,朋友圈开始疯狂的祝福,搞得比抗战胜利还激动人心。

  其实跟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人,是不必假借节日的名头问候。你们自然地把话题延伸下去就好,在你们毫无重点、絮絮叨叨的对话间,月亮落下去,太阳升起来了,这便是最具仪式感的“节日快乐”。

  当然啦,熟悉的“微信乞丐”更让人反感,“打着联络感情的晃,操着一颗筹钱的心”,给与不给,给多给少,已成为衡量你们感情深厚的标准。

  然而最痛恨的还是投票集赞,“亲,朋友圈第一条帮忙点赞”“亲,帮忙投下x号,可以的话帮忙转发谢谢”大概就是这类,投票拉票也成为衡量你们关系的一个标准,“亲,是朋友就帮我拉下票啦,好不好”,“当然啦,义不容辞”,呵呵,你内心不是这样想的吧,反正我不是。

  “别让手机成为第三者”

  《爱情保卫战》节目的某期,说的是这样,女孩玩手机成瘾冷落男孩,男孩觉得女孩得了手机综合症。一次女孩见朋友圈这里那里晒旅游的照片,但由于外在因素和男孩的旅游计划取消,女孩不愿就此了事,说旅游不成总得玩点刺激的,后来拉着男孩到一栋楼的7层楼顶,一脚悬空拉着男孩的手自拍,男孩几乎用尽全力紧握女孩,很担心她万一不小心摔下去。他们之间,女孩永远处于玩手机刷微信的状态,男孩在聊天,女孩偶尔回应几句,而在虚拟的朋友圈却总是秒回。

  讲这个故事,是因为专家点评了让人深刻的一段话“为什么如此痴迷于朋友圈,因为无外乎就是在刷存在感,还有在朋友圈里头充斥着虚假包装出来的场景,就如同你根本没去旅游,还要在7层楼之上扮装成旅游了很幸福的样子给别人看,试想一下在朋友圈里头,那些你喜欢的喜欢你的所谓那些朋友,当你真正有困难,当你情绪低落,谁在你身边陪伴你,谁给你安慰,手机不会帮你,只有他”。

  “换个地方在朋友圈互动”

  我们由一开始的单纯记录生活,后来慢慢地还加上了显摆的意味,因为我们想要展现给好友们一个最完美的自己,发图前修啊修,纠结要用哪个滤镜,说到底都是炫耀,期待被点赞,得到他人的认同,让我们渐渐活在别人的眼里。每次聚会我们从不安稳,开始拿手机自拍,寻找最美的角度最佳的滤镜呈现最美的一面,接着大家都在朋友圈“聊天”起来,说的好听是叙旧,其实就是换个地方在朋友圈互动。

  如果你也开始厌倦朋友圈了,不再期待朋友圈谁会点赞谁会评论,小红点已经不像以往那么诱惑我了,公众号推送的信息也不再那么详细去看,不再去逐个浏览朋友圈的内容。

  只是因为你在虚假与真实之间选择了真,在远和近之间选择了近,把许久不见的想念用一通电话解决,把合照用相框襄着,把生活的记录写进日记或便签。

  可是你说,现在是用网络社交,脱离微信生活是不可能的。嗯,那就清一清微信啊,删除没联系的好友,取关不感兴趣的公众号,屏蔽还不想退出的微信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