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社交电商,现在的电商平台已经微商化

  我眼中的社交电商,现在的电商平台已经微商

  今晚,我将主要与大家分享流行的社交电子商务,它的模式和机遇。

  在开始之前,我想借用一句老师的话:“高频拍低频,高频要尽力”。这句话很经典

  微信也是如此,因为流量巨大。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生意。这也是巨头们纷纷进入社交电商的原因。

  其实社交电商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互联网的Web时代,人们在论坛上做生意,也可以称之为社交电子商务。那为什么最近这个词又火了?因为行业的趋势变了。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目前已经做得比较大的社交电商平台(都是整合电商),包括做了很久的微店和全球捕手,2-3年。他们是最开始参考15-16年最热的发行模式运营,存活下来,拥有大规模用户的两个人。

  然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新兴的平台有:回锅、北电、楚楚、达林屋,都是成长非常快的。到什么程度?

  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000万,只能在一两个月内完成。

  用户破百万是什么概念?对于一般创业者来说,用户数达到1000万就被认为是成功。对于这些平台来说,这只是开始。

  因为有了这些平台,在传统的移动电商时代,用户数量是1亿。

  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的背景,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微IP来自卷网,贝贝店来自贝贝网,楚楚翠出生在于楚楚街,达林家来自达林。

  背景平台在移动电商时代有一定的资本,其中胡安皮C轮累计融资10亿,Beibei.com D轮累计融资也超过10亿。Chuchutui包括腾讯投资,C轮融资达到10亿。乖乖包括鹿晗投资,背景还不错。

  后者的电商平台,几乎都是移动互联网打造的,以“电商移动销售”的模式成为电商行业的后起之秀,一次估值过百亿。

  那为什么突然之间,几大平台开始切入社交电商?

  有一个移动红利期的概念。当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出现时,以PC站为导向的淘宝电商平台(淘客)抓住了这一集中红利,迅速全面转型为移动互联网电商。

  众所周知,移动电商是一个集中化的时代,各大平台用资本换取大规模的装机容量(流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庞大的用户群,从而站稳脚跟。

  但一切都有天花板,网购人群逐渐饱和,传统电商的流量达到了天花板;大家都听对了,互联网电商也成了传统行业。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用户的安装成本越来越高,你不会莫名其妙的安装一个APP吧?买了新手机,有预装软件就可以轻松卸载。另一个是渠道流量成本越来越高。

  比如:两三年前,我们去一个手机应用市场买一个已安装的用户。平均成本可能只要几块钱就能成为我们的用户,会有一段时间的消费输出;

  但是,从去年开始,成本将达到几十圆。这种情况对于所有主要平台的投入产出比来说都是不经济的。无法支持其可持续发展。

  电子商务行业有三个关键词:流量、转化、留存。针对流量上限问题,各大电商平台都在努力寻找更便宜、更粘稠的流量货源。

  随着微商的兴起,实际上有上万个分销平台。他们作为开拓者存在,包括聚集。

  聚集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成为社会电子商务的领导者。它活了下来,活得很好。

  于是各大电商平台开始研究它,寻求新的机会。

  我也从我后来和很多微电商创业者的交流中了解到,去年,整个行业在微商上经历了一次大洗牌。由于转型的困境和微商行业的洗牌,小巨头们开始一个个涌入市场。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经过几年的用户教育,其实微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这种格式也逐渐规范。

  最重要的是,微营销行业拥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人才,他们有资源,有人脉,有系统的发挥,有顽强而坚定的创业基因。

  威远商学院就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以上是平台“微商”的背景。因为时机到了,基于资本的平台已经开始切入这个行业。

  接下来我来分享平台是做什么的。

  虽然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名称,但在纪昀和北京被称为“会员”、“店主”、“推销商”和“管家”。但所有平台都设计了两套收益机制,一套是“代理”收益机制,一套是“零售”收益机制。

  在代理机制上,几乎所有平台都规定消费者需要购买一套礼包才能成为“代理人”,即平台产品的推广人,价格都位于399-599的范围内。礼包的成本大多位于30%——40%,其余收益全部用于收入分配。

  需要区别于X营销的是,正规社交电商平台的级别必须控制在三级或三级以内,而且这些平台大多已经融资到C轮以上,所以不会也不敢和公司碰红线。

  还有一点就是其商品套餐的收益全部发放给会员,甚至有些平台还要补贴。这就是社交电商平台和X营销的根本区别。

  另一种是零售收入机制,三级代理商推广商品的佣金额一般为5%——40%,根据商品的利润确定,二级和一级代理商分配额外的佣金奖励。配额因平台而异。

  其实这种模式解决了什么问题?

  1.流量

  推广者有两个需求,自用和赚钱。作为会员和店主,购物有返点,无疑省钱。

  在赚钱方面,她需要同时提升代理收入和零售收入。在推广过程中,平台带来了新的用户和销售订单。

  其实推广者的利润和微商差不多。他们付出的越多,得到的结果就越多。一个月没接触过微商的有成百上千,上万的也不少。几万粉丝常见,几十万粉丝长。

  2.保持

  增强了用户和消费者的粘性,也极大的促进了消费者的粘性。我相信每个人都是JD.COM和淘宝天猫的用户,但你只能在购买时打开它的应用程序。

  但在社交电商模式中,消费者也是推动者。如果她需要分享,就需要经常浏览,找到适合推广赚钱的产品。我经常告诉我的团队成员每天至少浏览两次平台,以便了解平台的活动和产品。

  用双雄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花钱才能赚钱”,我改成了“卖了才能买”,并告诉每一位会员。

  所以在推广人挑选产品的过程中,她觉得自己买的是性价比高的产品。这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运营数据证明了这一点。号称70%的店主都是自己买的,但如果是倒水的话,差距应该不是特别大。

  社交电子商务模式不仅可以解决流量问题,而且比传统渠道流量更便宜。这种分散模式将流量成本分配给每个推广者。

  更重要的是,用户粘性会比传统流量高几倍。所以这个模式会是平台和资本翘首以待的。

  那么问题来了:社会电商如何与我们的微商结合?

  我有个想法叫:“微商专业化,平台日用化”

  我们是微商行业的创业者,想按照双雄先生的建议做专家。通过提供专业价值,为粉丝服务,最终达成交易。

  但是,推广电商平台的产品不需要专家,还是那句话:能买就卖。进入门槛低,不需要专业化。

  借用大师的经典名言:高频拍低频。

  专业微商产品,回购周期可能更长。通过平台的结合,我们可以与客户保持更强的粘性。而且成本也不高。

  关于低成本,吃小鱼这种互联网行业的大鱼的情况比较明显。回顾滴滴、美团和单车共享的战争,可以知道,互联网平台在追求用户规模和销量的同时,会开始一定规模和持续时间的补贴周期,俗称烧钱。

  这是互联网行业常见的营销策略,用金钱快速换取时间和市场规模。

  然后为了保证代理裂变,各大平台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激励政策,鼓励促销。这对普通消费者和促销员都有好处。

  总而言之,天猫JD.COM原本需要几十块钱的东西,在促销期间可以在平台上半价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到。

  这个可以作为粉丝的福利。分享推广也很简单。

  微电商创业者也可以依托平台,获得更多粉丝和人才。便宜实惠的商品吸引更多的粉丝、平台、资本的代言,可以带来更多有创业意向的人才。培训和管理是每个人都擅长的。

  要成为滴滴司机,你需要会开车,会分享日用品、新鲜水果等综合日用品,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对宝妈集团来说,并且占据消费权的主导地位。他们对存钱和兼职赚钱有更严格的要求。

  互联网上社交电商的普及已经被吹大了,各大资本雄厚的平台都在竞争。微商从业者可以从中受益。

  问题是,你在这个大平台竞争中想要什么?赚钱,做粉丝,还是造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