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创业经典理论

  鞋厂理论:

  世界上有无数家鞋厂,制造着各自的鞋子,销售给各自的客户。

  在网络上,当某个生意已经有人在做的时候,就想想皮鞋理论,你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有很多人在做鞋子,也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再去做鞋子了,别人做了耐克,你可以做李宁,不行就做安踏啥的,即使不知名的杂牌也在三线城市卖的不错。

  如果其他的鞋厂都在赚钱,那么你也有机会在这个市场里分一杯羹;如果其他鞋厂都在亏钱,那么你要想办法把他们亏掉的钱赚到自己手上。把成本、产品、服务、渠道、营销都做好,你就有机会超过现有的竞争对手。赚钱的生意,往往都是已经有很多人都在做的生意。如果某种生意只有你一个人在做,也许说明你的生意没法赚钱,所以没人看得上。

  沸水理论:

  把水煮沸后,看上去热气腾腾,但水的总量不会增加,而且需要供热成本。

  在网络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去追求用户的“活跃度”,却不考虑活跃度到底能带来什么收益。

  活跃度本质上有两种:跟业务相关的活跃度,比如经常上淘宝看流行商品的活跃用户,一般来说会增加购买的几率;另一种则是与业务无关的活跃度,假设淘宝搞了个跟购物无关的免费网游,结果每天有几百万人上线来玩,但这些人单纯迷恋网游的人转去淘宝购物的机会有多大呢?由网游带来的收益是否能超过开发和维护网游服务器的成本呢?没人知道。

  这时候想想一桶沸水,为了维持一个看上去热腾腾的活跃度,你需要不断添柴、加火,这些供暖成本很高的,而由此产生的热气却无法增加额外的水量,那么还要煮沸它做什么呢。特蕾莎修女说,一个人的逝去是个悲剧,而一群人的逝去只是一个数字。在网络上,当我们看到一群人的活跃是个漂亮数字的时候,应该去看看每个人活跃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价值。

  油条铺现象:

  如果你去跟街上卖油条、卖煎饼的师傅聊一聊,你会发现他们每月的收入很稳定,有的甚至可以月入几万。

  网上总说创业99%会失败,什么九死一生,什么倾家荡产都用来形容创业者。这时候,想想卖油条煎饼的创业者,人家在街边随便摆个三轮车,就能养活一家人了。再去看看大街上的餐厅、奶茶铺、手机配件店、杂货店、床上用店……为什么这些创业者大部分都活得好好的?而号称IT创业精英的大学生反而一分钱都赚不到?

  如果把“能够养活一家人”作为最低成功标准的话,那么大街上的普通人的创业成功率超过80%,而我们还用“创业九死一生、失败也正常”来安慰自己的无能,真他妈窝囊!

  户口本悖论:

  警察局有当地所有居民的户口档案,但是警察局能从中赚钱么?

  在网络上,很多人都把“抓用户”作为唯一的追求(或者作为前几年的唯一追求),而忽略了构建真正可行的健康的盈利模式。这时候,你就该想想户口本理论:警察局拥有那么多用户的详细资料,详细到血型、电话和住址门牌号,你的网站能比警察局更牛逼么?如果你以为靠那点用户的email就能赚钱的话,警察局早就可以去纳斯达克了。

  当然,我不否认一定基数的用户的确是赚钱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光养用户、不思现金流是没有意义的。有很多手持几百万注册用户的网站还看不到任何赚钱的希望,而有些才几万人的小站却每天有稳健的现金入账。所以,如果赚不到钱的话,建议别再到处炫耀有xx百万用户了,搞那么多用户还不赚钱,只能证明两个字:无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