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用4500块钱起家创业的故事
现在干什么赚钱?自己开店赚钱的人越来越多了反而不知道干什么赚钱了,下面就看看下面这位女孩是干什么用4500开始创业成功创业的!
从淘宝上搜索济南信誉度最高的店家,你会找到双皇冠的“ 便宜的好货出口店”。联系上店主后,记者被吓了一跳:现在干什么赚钱啊,这个2006年开店的24岁女孩,居然是济南市第一个登记失业的大学生;而这3年的时间里,她从4500元初始创业资金,已经发展成拥有3个总共1000多平方米仓库、几万件产品、身家两三百万元的“小富姐”。她的店铺被称作“秒杀店”,即新货上网后一秒就能卖一件。“我见证了网络创造财富的整个过程!”说起自己的创业历程,开朗直爽的店主卜宁直言,如果不是网络,她现在或许还在山师东路开小店。
现在干什么赚钱?700件童装10天卖光
2006年9月1日,济南市启动了大中专毕业生失业登记。22岁的卜宁从山东教育学院毕业后,来到济南市二七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进行失业登记。“我不是找不到工作,但每个月1000多块钱的工作,干着有什么意思吗?”卜宁说,自己成为济南第一个登记失业的大学生并不是偶然,自己当初这么做就是为了得到政府的创业援助。
卜宁喜欢自己干,很快,她用自己的4500元钱在山师东路秀水街开了一家卖服饰的店铺。但如果没有那次偶然的机会,或许她意识不到网络销售的巨大力量。那年,卜宁替自己的一个朋友进了700件童装,没承想这些打算主要销往农村的童装却砸在了朋友手里。向来义气直爽的卜宁不愿意朋友亏损,但这些衣服又不适合自己店里销售。现在干什么赚钱啊,头疼之余,卜宁想到自己经常到网上购买衣服,为何自己不开个小店试试呢?随后,卜宁申请了淘宝店,将衣服拍了照片发到网上。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10天时间,700件衣服都卖光了。随后,她把自己店里的衣服也发到网上,又是旺销!“现在干什么赚钱啊,既然网上销售这么顺利,为什么还要每个月交房租呢?”卜宁问自己。随后,她开始一边经营山师东路的店,一边经营网店。
现在干什么赚钱?从杭州进货回来只剩20块钱
700件童装打开了卜宁的网络销售道路,但真正让她尝到甜头的,是赌博式的一次进货。“我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很少有赌博式的进货。”现在干什么赚钱啊,卜宁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己看中的货,她不尽快进货就会睡不着。那是2007年春节前的几天,卜宁联系到了杭州的一家鞋厂,碰到了一双“不进货就睡不着”的鞋。她的想法是进3000双,利用季节优势尽快销完。
但她男朋友杨向松却不同意。“快过年了,如果把所有钱都投进去,万一砸在手里,都没钱给老人买年货。”但卜宁睡不着,杨向松最后也只好同意了。两个人跑到杭州,订下了3000双鞋,飞回济南的时候,他们手里只剩下20块钱,十几万元的积蓄全部赌到了这种鞋上。两个人心里都没底,但一个星期过去了,卖出了1500双鞋。“现在干什么赚钱啊,成本回来了,心里就有了底,以后每卖一双就都是纯利润了。”卜宁说,这是自己从网上挖到的第一桶金。
卜宁的胆子更大了,但她很冷静:“第一次赌博说明我运气好,以后从来没有这样干过。如果我有300万资金,我会留下150万保底,脚踏实地一分钱一分钱地挣。”脚踏实地让卜宁的网店迅速成长。今年年初,她把山师东路的店彻底退了,专心经营网店。现在她在仲宫的上海街租了3个仓库,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
现在干什么赚钱? 一步一步创业的"小富姐"
24岁的卜宁已经是“小富姐”,10个员工替她打理着场子。而卜宁和男朋友杨向松的主要任务是外跑到广州、上海等地联系业务。现在干什么赚钱啊,在卜宁的网站上,许多货品的价格都很便宜,最贵的背包只有100多块钱,许多鞋子的价格也就二三十块钱一双,商品从外贸围巾、外贸箱包、外贸拖鞋到成人手套、儿童与成人服装不一而足,琳琅满目。
卜宁说,无论做实体店还是网店,她做的都是“薄利多销”的生意,因此她的生意在国内已经做到了台湾、澳门等地区,国外做到了澳大利亚等国家。“网店有两个销售途径,一是固定客户和新客户直接购买;二是批发商拿货。”卜宁在自己的一个仓库前给记者介绍,这里存着3万多双鞋,基本上两个月就能卖光,而她网店的最高峰纪录,每天能卖近3000件各种货品。
这个纪录势必要被打破。卜宁自己的统计数字显示,从2008年6月份到2009年5月份,仅新客户的增长就从343人到了近5500人!滚雪球一样增长的客户群体,迫使卜宁不由自主地将生意越做越大。“现在每个月的销售额能在十几万。”卜宁说,自己每年仅发货的快递费就要几十万元。
阿里巴巴专业人士对她的网络店铺做了一次评估:价值100万元!谁敢想,这竟是一个小女孩花3年时间打拼出来的呢?但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的卜宁显得更加实际:“现在干什么赚钱啊,一步一步走,明年准备创造自己的品牌,后年争取建工厂,生产自己的产品。”不过卜宁坦言,即使从事其他行业或生产自己的品牌产品,她依旧离不开网络这个神奇的领域。“因为我见证了网络创造财富的全过程!”
现在干什么赚钱啊?31岁,拥有60多家连锁店
她在2006年第一个将“台湾手抓饼”项目引进大连,创业过程中历尽艰辛,如今她已有60余家连锁店。现在干什么赚钱啊,记者聆听了这个2000年毕业的大学生的创业经历。每走一步都是艰难的,每一次抉择又是至关重要的,每一步都可能导致企业的成败。”
如今她成“孵化器”
她已在大连、沈阳、本溪等城市有了60多家连锁店,她的店长“孵化器”还培养出了30多名店长。现在干什么赚钱啊,她说,这里有十个大学生店长和二十多个下岗职工和外来工店长,他们不仅收获了金钱,同时也验证了这一创业模式的科学性。她说,大学生在公司工作半年到一年,经过公司的培训,掌握了足够的技能和管理知识,晋升为店长。经过考核,公司就允许他们自己开店,减免其加盟费和品牌使用费。
在哪里开第一家店? 这个很难
昨日,在长春路社区辖区内的一家店里,记者见到了31岁的刘宇。她笑着说,她是2000年毕业的一名普通大学生。她毕业后,曾为了生活,到外企、私企工作过,感受到找工作的不易。现在干什么赚钱啊,后来,她考察了许多行业,“民以食为天,做特色小吃的想法应运而生。”2006年,她筹措了10万元创业资金,与几个有共同理想的大学生创立了食品公司,并引进了台湾手抓饼项目,开始了她的创业生涯。
她说,公司成立初期,选择在哪里开第一家店成了当时最为困难的事,因为这家店开得是否成功决定了手抓饼是否可以立足大连。现在干什么赚钱啊,她和同伴在半个多月的时间几乎跑遍了大连的商场、大街小巷。“当时我们对怎样去定位一个这样的街头小吃,做了很多的分析与判断,最终决定在商场超市里做。”
建一家速冻食品厂? 决策对了
刘宇说,“掉渣饼倒掉了,很多连锁的小吃也陆续出来,陆续消失。我们这样一个街头的小吃,能在大连做了3年多,现在已经由单一的小店转变成为综合的大店,这是让很多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她说,为了培养创业者的品牌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她在2007年兴建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现代化速冻食品加工基地。
当时反对的呼声比较多,因为大家只是把它当做是街头小吃,很多朋友不理解,干什么下这么大的工夫做一个小吃。现在干什么赚钱啊,有人说:“建工厂成本很高,又不是马上可以见到效益。”经过她几个月的考虑,最终她和其他创业伙伴都决定必须得做,要把这种街头小吃变成正规的连锁特色店。她最终在开发区找到了合适的厂房位置。
现在干什么赚钱啊?9平米小店,开始创业路
一个人成功后,当初选择的起点往往会被追溯为具有远见卓识或胸怀大志,即使这可能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美丽误解。被称为中国“美容经济女掌门”的张晓梅就坦白地说,自己最初之所以选择美容业,是因为当时只有几万元钱,刚好够得着这个行业的门槛。
张晓梅是个“有野心、好胜、执着”的人,但她又从不为自己的野心所困。在给自己确立一个创业方向之后,她便低着头朝前走去。现在干什么赚钱啊,张晓梅的履历表里有着一个又一个光环——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2004年中国十大经济女性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这一切都源于她对中国美容业的贡献。
创业从9平方米小店开始
如果按照正常的轨道,张晓梅将继续在部队里工作生活下去,并一步一步走向更高的位置。但张晓梅不愿过这种毫无波澜的生活,她期望能开创一份自己的事业。现在干什么赚钱啊,在今年全国两会举行期间,一则新闻吸引了记者——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为两会代表委员们讲授着装打扮之道。照片上张晓梅笑意盈盈,柔弱文静。真正见到她本人时,记者才发现在她身上,利落干练其实表现得更为鲜明。
张晓梅的父母都在山区部队工作,很自然地,1977年不到15岁的张晓梅也入了伍,并在部队里一待就是10年。在此之前,张晓梅几乎没有和外界接触过。如果按照正常的轨道,张晓梅将继续在部队里工作生活下去,并一步一步走向更高的位置。但张晓梅不愿过这种毫无波澜的生活,她期望能开创一份自己的事业。
1989年,张晓梅开始创业时只有几万元,这离很多梦想都有太远的距离,所以,张晓梅选择了接近现实的一个方向——在成都最热闹的商业街开了一家9平方米的小美容店。在当时,这还是一个被人们用有色眼镜看待的行业,朋友们对她的选择非常不理解。“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只是希望能自己出来创业。美容业那时是比较容易进入的一个行业,资金门槛比较低,技术含量也不太高,加上自己又有文化,我想:我总会做得比别人好些吧”。
率先提出“美容经济”
在不断摸索中,张晓梅开辟了美容与化妆品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美容店很快就火了起来。现在,全国加盟店已经达到几百家。1990年,张晓梅创办了西南美容学校,现在干什么赚钱啊,发展至今共培养超过3.6万美容专业人才,成为具有开办大专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教育机构,并先后被劳动部门批准为“中国知名美容院校”、“国家美容师职业技术等级考级单位”、“国家美容职业技能鉴定所”。
2003年3月,全国政协第十届会议召开。张晓梅提交了一份题为《尽快建立健全国家标准和规范1200万从业者亟待政府支持》的提案,首次对中国美容行业的整体面貌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呈现。作为全国政协中唯一的美容界代表,张晓梅提出,“美容经济”正成为房地产、汽车、电子通信、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它的意义已不仅仅表现在消费层面,它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以人为本的“人本经济”。现在干什么赚钱啊,这一提案迅速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张晓梅随后被称为“美容经济女掌门”。
创办行业权威媒体
张晓梅相信“顶尖的行业媒体就是社会强势媒体”,她决定要做一份这样的媒体,能对行业产生更大的影响。办真正的报纸是在1999年1月,有了事业基础后,张晓梅领着几个编辑、打字员、制作人员开始了正式办报纸的生活。
除了在商界取得的成就,张晓梅更为人称道的是创办了一份行业内权威媒体。虽然美容业日渐繁荣,从业人员与日俱增,但缺乏获得一个业内资讯的专业渠道,张晓梅相信“顶尖的行业媒体就是社会强势媒体”,她决定要做一份这样的媒体,能对行业产生更大的影响,。
早在跨入美容行业一年后,张晓梅就推出了自己的美容内部刊物,这是由几个人拿剪刀浆糊拼凑出来的,里面有关于美容常识、服务项目等内容,是用钢板刻出来的。在顾客群里受到好评后,张晓梅又铅印了四开小报《西南美容报》,紧接着是对开彩报《国际美容》。
办真正的报纸是在1999年1月,有了事业基础后,张晓梅领着几个编辑、打字员、制作人员开始了正式办报纸的生活。当时报纸太小,招聘不到专业人才,仅有的一个有内刊经验的编辑还是“借”来的。创刊号大篇幅选载了法国一个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出版后非常抢眼。由于当时好的专业媒体在美容业还是空白,报纸一出街就引起很大的反响,这给了张晓梅及其团队继续下去的信心。
站稳脚跟后,张晓梅开始思考报纸定位问题。报纸最早时名为《美容时装报》,这是因为早期美容业刚刚兴起和时装都代表着时尚业,放在大环境下是一个整体。但随着美容业的迅速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行业。于是张晓梅决定把报纸改名为《美容时尚报》,重点突出美容行业,采用以美容为体,时尚为用的风格,把行业内众多门类的知识和资讯,用时尚的风格表现出来,同时在行业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的消费需求结合点上做文章,两面沟通,双向服务。
野心与恬淡
张晓梅知道,任何事的成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她是个“有野心、好胜、执着”的人,做任何事都不甘输于人后,所以才会在事业的道路上坚持下来。现在干什么赚钱啊,但张晓梅并不为自己的野心所困,即使在开创事业之初她也没定下什么远大目标,期待要取得怎样的成就,她只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创业的方向,便低着头朝前走去。
在别人看来,张晓梅的事业似乎一帆风顺,但她自己知道,任何事的成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她是个“有野心、好胜、执着”的人,做任何事都不甘输于人后,所以才会在事业的道路上坚持下来。但张晓梅并不为自己的野心所困,即使在开创事业之初她也没定下什么远大目标,期待要取得怎样的成就,她只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创业的方向,便低着头朝前走去。患得患失,提前为可能的失败焦虑在她身上没有表现。
张晓梅喜欢以这样一个例子说明自己不喜欢在一些无谓的小事上花心思。多年前在成都的一家小餐馆吃面,张晓梅听见两个妇女与老板激烈争辩,指责店里的碗边沿上有几个小缺口。张晓梅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的碗,发现比她们的更破。但在重要的事情上,张晓梅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比如对危机来临前的识别,对人才的判断,相比一般人,她也更懂得适当地表达自己。现在干什么赚钱啊,在记者前往采访之前,张晓梅已经准备好了一叠资料,方便记者更全面地了解自己。
很多报道称张晓梅有个幸福的家庭,但她不愿多提,因为“先生不喜欢我谈家庭”。现在干什么赚钱啊,记者采访期间恰好将上高三的女儿也在场,母女俩亲密无间,嬉笑打闹如同姐妹。女儿聪明可爱,但从小便很少跟母亲一起生活。张晓梅清楚自己在家庭上的投入远远不及事业,但她也知道凡事有得必有失,坦然接受人生的缺憾,便能活得更坦然。
现在干什么赚钱啊?偷艺修脚,修出6家连锁店
王学魁的创业路充满了偶然。逛公园时偷学了按摩,没活干时又在路边偷偷学修脚。创业的路上,倒霉的事一件接着一件,但幸运的是,他坚持了下来。现在干什么赚钱啊,现在,王学魁的第六家修脚店已经开张,这位人送外号“王一刀”的农家小伙,终于在大连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本期主人公:王学魁,18岁时从普兰店莲山镇来到大连,凭着韧劲和闯劲,又学按摩又练修脚,终于在大连闯出一片天,如今,他的第 6家修脚店已开张。王学魁的创业路似乎不具备典型性,从当临时工,到学按摩、练修脚,再到开修脚店,有些事都是在生活进入窘境时不得已而为之。但他的创业之路又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从别人看来很平常的事中,发现挣钱的点子;肯吃苦,即使被逼得走投无路也不放弃;在做经营的同时,不忘做善事……王学魁属于草根创业者,他在很多人嗤之以鼻的行当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创业之路。王学魁经历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也可以给其他的创业者一点有益启示。
初到大连临时工兼职当按摩师
18岁那年,王学魁从老家普兰店市莲山镇来到大连,不是不想上学,而是实在学不进去了。 1986年,王学魁来到大连造船厂做临时工。现在干什么赚钱啊,有一次,他看到单位工会的老年活动中心淘汰了一批沙发,他从垃圾堆里捡来了一个沙发,洗刷干净准备留着干点什么。很快,他给这个沙发找到了用武之地。一次到劳动公园玩,他发现那里有很多人在做按摩,偷偷地学了一阵,王学魁发现自己似乎也可以在工作之余做做按摩。巧的是,他发现自己厂里的师傅也会按摩,在师傅的指点下,他买了些按摩方面的书,一边学一边拿工友练手,时间长了,工友们都认为他按得不错。王学魁把那个捡来的沙发进行了简单的改造,支起个小摊干起了按摩的营生。“最开始没有生意,我就主动找来一位老大娘,免费给她按摩。”王学魁说,他给老大娘按摩时,要多慢有多慢,让别人知道他的手艺还不错。支摊的第一天王学魁就赚了18元钱,这个数目让王学魁很是兴奋,当晚就请宿舍里的工友吃了顿饭。此后,他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都会去劳动公园支摊按摩,技艺也越来越娴熟。一次,他给一个老外按摩完后,老外高兴地抱起他就地转了一圈。
1990年,王学魁辞去了造船厂的工作,当起保安,业余时间还是兼职做按摩。这中间他在饭店打过工,受过伤,被人骗,也被欠过工钱,倒霉的事一件接一件。现在干什么赚钱啊, 1992年,王学魁决定专心致志地只做按摩了,他在中山广场支起了按摩床,很多时候,晚上干完活他就睡在广场上。“现在想想,那段日子过得是真苦。”王学魁说,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想回老家种地,因为,他从来大连那天起就没打算回去。
误打误撞偷艺练成“王一刀”
有一次,王学魁路过青泥洼桥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大爷在给别人抠鸡眼,他禁不住蹲在旁边看,心里慢慢有了自己的打算。很快,现在干什么赚钱啊,王学魁就买了一套修脚用的工具,并进入洗浴中心干按摩。做按摩之余,王学魁也跟着一些修脚师傅学修脚。几年间,王学魁走了好多家洗浴中心,也曾因技术不熟练被客人泼过可乐,还因为经验不足,赔过客人几百元钱。后来,王学魁在上班之余去养老院给老人们免费修脚,洗浴中心却以他回来晚了为由罚他的钱。一气之下,他又辞职不干了,拎着个马扎在街头给人修脚。
1997年,王学魁在马栏广场附近买了房子,转过年,他媳妇给他生了个胖娃娃。“以前回家,我爸总是不拿正眼瞧我。”现在干什么赚钱啊,当王学魁闯荡多年后,终于在大连安家了,当年开口就骂他的老爹也改口叫他“小儿子”了。“孩子,你的修脚技术有了,如果能再弄个门面,就更好了。 ”一次,一位修脚老客的一句话,给王学魁提了个醒,的确应该独立开店了。第一家修脚店小得只容得下一张修脚床,可慕名而来的人却络绎不绝,特别是夏天,客人多的时候都得排队。
不管有多忙,王学魁每个月都要抽出时间到养老院、部队干休所给老人们免费修脚。“红星村”的老将军们在送给王学魁锦旗的同时,现在干什么赚钱啊,也送给他一个“外号”——王一刀,从此,王一刀这个名就叫开了。
声名远扬老外也当他的“脚迷”
“有人瞧不上修脚这一行,觉得整天跟脚丫子打交道,挺丢人的。”现在干什么赚钱啊,王学魁却不这么想,虽然是误打误撞进了修脚这一行,但他却发现修脚这一行是非常有市场的,有不少人深受脚病困扰,却苦于找不到专业修脚的地方,而有些人却宁愿受穷也不肯端这一行的饭碗,所以修脚生意好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王学魁的连锁店已经开到了第六家,他也有了很多忠实的“脚迷”,在王学魁将近30个徒弟中,有一位徒弟居然是尼泊尔人。这位学习口腔科的尼泊尔小伙慕名找到王学魁,向他学习修脚技术。
更有趣的是,市作家协会会员听说了王学魁的经历,以他为原型创作了剧本《快乐的打工仔》。在经营修脚店之余,王学魁还乐于在一些电视剧里“跑龙套”,曾在《闯关东2》《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等电视剧里当群众演员。不久前,他还参加了“星光大道”在大连的选秀,表演用鼻子通过一根很长的细管吹蜡烛,虽然没能入选,王学魁仍乐此不疲,他说,现在的日子比起当初好多了,应该想办法让生活变得更丰富更有趣。
随便看看
- 2020-09-15微商是怎么做到日销10万盒面膜的
- 2020-11-25自媒体创业十个法则,你学会了吗?
- 2020-11-21全新微商模式引爆微商圈
- 2020-11-13微商常见六大问题解析
- 2020-10-022020微商最暴力畅销十大产品预测
- 2020-07-17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好微商?赚不到钱
- 2020-11-16一口嘎嘣脆,香酥入味蕾
- 2020-11-20谭八爷--唯一一家与CCTV合作的冷吃美食
- 2020-11-02不用发面就能做的饼,20种怎么吃都不腻
- 2020-11-17微商该怎么起步?新手微商需要注意什么?